世界卫生组织把口腔健康作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口腔健康状态是反映生命健康质量的一面镜子,是人类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口腔疾病在全世界却呈泛滥趋势,早期易被忽视,但严重者甚至会引发全身感染、心肌炎、肾炎等。
目前我国的龋齿、牙周病患病率很高,据北京市2004年调查15岁以上的大中学生,80%都患有牙周病。龋齿已被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继癌症、心血管疾病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预防疾病。
口腔包括:唇、牙齿、面颊、腭、牙龈、舌、唾液腺。
主要功能:咀嚼、吸吮、吞咽、语言、感觉、表情、摄取食物。
牙齿分为三部分:
牙冠:是牙体外层被牙釉质覆盖、暴露于口腔、主要施咀嚼功能的部分。
牙根:是牙体外层由牙骨质覆盖、是牙齿的支持部分,整个包埋于牙槽骨中。
牙颈:牙冠与牙根交界处。
乳牙与恒牙:
人一生中先后要长两次牙齿。幼儿六个月左右开始萌出乳牙,2-3岁时,乳牙全部萌出,共20个。六岁时前后开始长出恒牙,脱换乳牙,12-13岁时,乳牙脱换完毕,恒牙共长出28个。一般从17岁后开始出第三磨牙4个(又称智齿)。根据形态特点和功能,恒牙分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双尖牙、磨牙。乳牙没有双尖牙及第三磨牙。
口腔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是牙体病中的龋病和牙周病。
龋病(龋齿或蛀牙):
龋病是一种口腔中多种因素复合作用导致的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病损。形成龋齿的因素有:细菌、食物、牙齿、时间。由于食物的残渣积留在牙齿表面,造成蛀牙的细菌利用食物残渣作为营养不断繁殖增生,同时还制造出一种酸性物质,此酸与牙齿接触后,能慢慢地溶解牙齿的钙质而形成龋齿。
牙周病:
牙周病是发生在牙龈、牙周膜及牙槽骨的炎症,是由经常粘附在牙齿表面的牙菌斑中的细菌引起的,早期只侵犯牙龈称为牙龈炎。进一步发展累及牙周膜和牙槽骨为牙周炎。
牙菌斑由粘性基质和细菌组成,牙菌斑不断形成、堆积,逐渐形成很厚、粗糙的堆积物,称为软垢。软垢和唾液中的矿物质结合,钙化形成牙结石。牙结石机械刺激牙龈,使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牙周病加重。牙石紧密地贴在牙齿表面且很硬,不可能通过刷牙清除掉,必须到正规医院或诊所洁牙。
提示: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衡量口腔健康的标准
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