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鼓浪屿
鼓浪屿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446
  • 关注人气: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捉悸痞”腹部按摩法的九宫分区

(2011-08-18 20:00:50)
标签:

按摩

九宫图

附子理中丸

临证指南医案

肚脐

文化

分类: 养生保健

“捉悸痞”腹部按摩法的九宫分区
九宫图

先看“九宫图”。按图片分区编号为指引,以肚脐为中心区,把肚脐外围分成八个部分。即肚脐为第5区,肚脐正下方为第1区,肚脐正上方为第9区,肚脐正右方为第3区,以此类推。

说明:“捉悸痞”腹部按摩法的九宫分区理论,出自《灵枢经·九宫八风》。
  河图布数口诀: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脏腑归属区域歌:一区属肾二属脾,三肝四胆五归脐,六为大肠七为肺,胃心分属八九区。
  第1区,肾系区域
  主肾脏病、膀胱病。耳病、骨病,腰脊肩背部的肌肉僵硬疼痛。

  第2区,脾系区域
  主脾虚引起的各种身体虚弱、痰湿泛滥、消化不良、习惯性出血证等。
  对饭量大却不长肉的人,长期按摩第2区域有保健增肥作用。“脾主肌肉”
  长期按摩第2区还能缓解忧思抑郁的低落情绪。“脾在志为思”

  第3区,肝系区域
  主肝脏虚弱症,如视力减退、肢体麻木、手足颤抖、关节拘挛等。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女子以肝为先天”,所以很多妇科疾病会在第3区找到反应点。
  经常按摩该区域还可以治疗缓解肝肾阴虚型的小儿多动症的症状。

  第4区,胆系区域
  主胆病,如口苦、眩晕、胆怯、喜欢叹气等。

  第5区,中央区,脐部
  神阙穴,古来禁针宜灸,是宜补不宜泻的意思。
  关于在脐部用温补药物熏蒸以期强健补益方法,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说:脐中为性命之根,不可轻动。昔人以附子、海狗肾补药敷于脐中而蒸之,名医犹且戒其勿用,况大伤人之物乎?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此类药物都是“用于皮肤,以气感肾家相火”获得暂时疗效,长远来看恐怕会透支人体的元气。

  第6区,大肠系区域
  主大肠津液亏虚,大便干燥、便秘、便难、头晕、口臭等。

  第7区,肺系区域
  主肺病,如咳嗽、哮喘、气管炎症、鼻炎、咽炎等。
  肺脏虚弱造成的气短、无力、面白、精神不振等症状。
  很多皮肤疾病会在第7区找到反应点。“肺主皮毛”

  第8区,胃系区域
  主胃部疾病,各种慢性胃疼、反酸、呕吐、打嗝、胃胀等。
  肝木气盛会克制胃土,造成足阳明经的各种反应。所以因为气恼或者情志不舒造成的头痛和女性乳房胀痛,按摩第8区的反应点会取得效果。

  第9区,心系区域
  心脏的功能不足或衰退造成的各种心慌、心悸、胸闷、乏力、心前区疼痛、头晕、健忘等症状,按摩第9区的反应点都会取得效果。
  心脑血管异常造成的眩晕、失眠,按摩第9区的反应点也会有效。

 

实例1:
    一个23岁的女孩子,有轻微的腹泻,每天大便3~4次,持续4天,自己吃过黄连素,没有效果。脉诊显示脾胃阴寒之气比较重,她自己讲,有一天就着凉菜喝了几杯啤酒,肚子就开始不舒服了。腹部触诊在第2区发现了悸动点。脾胃属土,按照“河图数”——“天五生土,地十成之”的指导。针对悸动点用“轻5次,重10次”的方法进行按摩。按摩了60次左右,开始出现明显的肠鸣和水流声。第150次左右,去腹泻一次,结束按摩。第二天早晨9点热水送服一次标准计量的附子理中丸,下午再来按摩。
    她第二天反映,按摩回去之后就没有再排便过。早起排便已经没有急迫感了,只是还不能成型,从早晨到下午四点钟,只排便一次。还是按照前一天的方法对她进行按摩,悸动点的波动感已经比前一天减弱很多了。

第三天已经完全好了。
    实例2:
    男性,27岁。每年秋冬季都会剧烈干咳,曾经吃过几位医生的汤药,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一直用止咳糖浆和西药缓解症状。帮他摸了一下腹部,在第7区发现一个悸动点。内经说:“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肺脏属金,按照河图数,对悸动点用“重4次,轻9次”的按摩方法,逆时针旋转按摩了300次。
    第二天咳嗽的剧烈程度和频率明显降低,他回家每天坚持自我按摩。现在他每天也就咳嗽一两次,症状也已经很轻微了。

实例3:
    女孩从小身体就比较虚弱,但是天生吃不了药,汤药、丸药入口就吐。病的实在厉害了就吃西药片,再严重就只能输液。
    直接找腹部悸动点,结果在第8区找到。按照疾病反映的规律推测她可能有慢性肠胃病和中气不足的症状。的确是。前一阵子她总是说胃疼,消化还不好。脾胃属土,按摩方法和第一个例子中相同。告诉她长期轻柔的按摩会起到调理补益的作用的。
    治疗、恢复脾胃功能好理解,补益作用怎么理解呢?内经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把肠胃功能调节好。吃下的食物可以充分消化吸收,气血生化旺盛,那么身体强健不是指日可待么?

  中医认为,肚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也是经络的总中枢神经,因此肚脐跟身体的健康与否也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扣了肚脐眼之后肚子疼的原因。
  现在面对各种压力和环境的变化,很多人都在想着如何保健,如何延年益寿,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奇闻奇事的长生不老养生法,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个“灸脐”不老法。“灸脐”对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利于延年益寿,只要方法得当,即是一种不错的养生方法。
  “脐”是什么?神阙司人体诸经百脉
  以现代医学的观点看,“脐”只是初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下的一个瘢痕组织。但中医认为,脐中是一个具有治病作用的重要穴位,名叫“神阙”。此穴被认为是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能司管人体诸经百脉。当人体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通过刺激或施药于神阙穴,便有调整阴阳平衡、气血和畅的功能,收到祛邪治病之功效。
  “灸脐”的作用:提高人体免疫,延年益寿
  实验研究证明,通过药熨、艾灸等刺激,有助于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及内分泌活动,尤其是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从而能起到扶正祛并益寿延年之作用。
  在灸脐时也应该注意,脐部有损伤、炎症者及孕妇禁用,刚吃完饭或空腹不宜灸脐,艾灸不可离脐部太近,否则易烫伤。
  常用艾灸脐两法
  (1)艾炷直接灸
  做法:将燃烧的艾炷直接悬在脐中上方(1厘米左右)施灸,以觉得有温热感为度。每次灸15~30分钟,每日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全年可不定时灸3~5个疗程,秋冬季施灸效果更佳。
  功效:因体质素虚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疾病用此法防治效果较好。
  (2)神阙隔姜灸
  做法:把姜片上穿刺数孔,覆盖于脐上,点燃艾炷在姜片中啄灸,以感温热且舒适为度。每次灸15~20分钟,隔日1次,每月灸10次,冬至开始灸最好。
  功效:此法对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诸症有预防作用。
  对于人来说,肚脐算是人的黄金分割点了,在用“黄金律”来测量人体时,从肚脐到脚的长度,与肚脐到头顶长度的比值,恰好等于0.618。而且0.168在养生中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此“黄金分割点”应该是调整人体功能的最佳点。
  除了“艾脐”来保养肚脐之外,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注意对肚脐的保养,不要随意的扣肚脐,平时洗完澡也要注意擦干肚脐里的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