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七彩阳光 |
《虎》 韩美林作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虎文化》
我国虎文化内容非常丰富,虎的形象无所不在,深入人心。在上古的甲骨文中,“虎”字就是一只造型优美可爱的象形虎。从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到秦朝、汉朝的石雕、石刻和画像石,以及青铜器、铁器、金银器、玉器、瓷器中,以虎为原型的艺术品的纹饰、造型更加丰富。在青铜器中,商代的龙虎尊的主题纹是“虎口衔人”;妇好墓出土的铜钺上也有“虎钉衔人”纹;特别是一件名叫“虎食人卤”的商代作品,卤的三个支点是虎的两条后腿和尾巴,虎的前爪抱持一人,张口欲啖人首,形象生动,撼人心魄,反映了古代人对虎的崇拜。
我国历史上,以虎为题的工笔画、写意画等不胜枚举。在年画、泥塑、皮影、剪纸、布玩具等民间美术作品中,虎的形象有很多不再是凶猛的野兽或者权威的象征,而是一种可亲可爱的动物,其中不乏堪称世界经典的作品。《山海经》中说道:在沧海之中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山上有一株魁伟的桃树,枝叶盘曲舒张,覆盖三千余里。在山的东北面有一处间隙,是供众鬼出入的“鬼门”。山上住着两位神仙,一个名叫神荼,一个名叫郁垒,专门负责监管众鬼。凡是遇到为非作歹的恶鬼,二神就用绳子把它捆上,投给老虎吃掉。
我国民间还认为“虎毒不食子”。为了儿童的安全、健康成长,常在小孩的鞋帽上绣上虎头等装饰,称为虎鞋、虎帽,以讨吉利,驱邪避祸。著名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写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赞美虎的爱子之心,这里的“小於菟”就是虎的幼仔。
虎,还是我国民俗中影响极广的十二生肖之一。其形象广泛流传于人们的口语中,在文学、雕塑、绘画、戏曲、民俗,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歌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