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相比人造的七大奇迹的巧夺天工,自然界锻造出的地貌美景显得更加大气磅礴。从我国的赤水丹霞地貌到美国的波纹岩,再到至今形成机理仍然是迷的撒哈拉之眼,无不让我们感叹自然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http://183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4/4/18/25/1211bbcc37fg215.jpg
赤水丹霞(中国)
赤水丹霞位于贵州省赤水市境内,丹霞地貌面积达到一千多平方公里,以发育成熟典型,形态壮美而闻名。
丹霞地貌是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当地古时曾沉积着厚厚的红色地层,当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岩层沿垂直节理方向发育,红层便被割成一片片红色孤立的山和陡峭的奇岩怪石,形成我们如今看到的丹霞地貌。
http://187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4/4/18/25/1211bbd2f7eg215.jpg
波纹岩(美国)
美国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交界处的波纹状的岩石带,是一片经过19亿年地质作用,由沙丘演变成的岩石结构。如果前往需要徒步穿越4.8公里崎岖不平的山地,翻越高达350米的岩石地带。当你攀登过一座岩石顶部,会看到一组新的岩石波纹,颜色较前者更深,结构更为宏大。
波纹岩是由花岗岩石构成的,其经过亿万年大自然的洗礼,将波浪岩表面刻画成凹陷的形状。波浪岩表面的线条是由于含有炭和氢的雨水冲刷,带走表面的化学物质,同时产生化学作用,在波浪岩表面形成黑色,灰色,红色,咖啡色和土黄色的条纹。波纹岩的附近还有原住民遗留下来的史前壁画,画中似鸟似兽的生物代表原住民传说里的人物还有守护神。
http://180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4/4/18/26/1211bc14f31g213.jpg
撒哈拉之眼(毛里塔尼亚)
撒哈拉之眼是位于撒哈拉沙漠的西南部,毛里塔尼亚境内的巨大同心圆地貌。这种又被称为理查特结构的地貌,直径有50公里,海拔高度约400米,整体相当平坦;看起来就像个菊石,绕地球轨道才得见其全貌。
最初理查特结构被认为是个陨石坑,但构造的中心地势平坦,没有发现曾有高温与撞击的地质证据;没有发现火成岩堆积的圆顶,也排除了火山的可能。现在普遍认为,理查特结构是地形抬升与侵蚀作用同时进行的结果;结构的同心圆状痕迹则是硬度较高、不易受侵蚀的古生代石英岩;至于理查特结构为什么会这么大、这么圆,尚未得到公认的解释。
http://182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4/4/18/26/1211bbe4e6eg214.jpg
羚羊峽谷(美国)
羚羊峡谷是世界上著名的狭缝型峡谷之一,位于美国亚利桑纳州北方,属于纳瓦荷原住民保护区。羚羊峡谷在地形上分为两个独立的部份,称为上羚羊峡谷与下羚羊峡谷。据纳瓦荷族的历史传述,该地过去是叉角羚羊栖息处,峡谷里也常有羚羊漫步,故而取名为羚羊峡谷。老一辈的纳瓦荷族曾将此地视为静思与神灵沟通的栖息地。
羚羊峡谷如同其它狭缝型峡谷般,是柔软的砂岩经过百万年的各种侵蚀力形成的。主要是暴洪的侵蚀,其次则是风蚀。该地在季风季节里常出现暴洪流入峡谷中,由于突然暴增的雨量,造成暴洪的流速相当快,加上狭窄通道将河道缩小,因此垂直侵蚀力也相对变大,形成了羚羊峡谷底部的走廊,以及谷壁上坚硬光滑、如同流水般的边缘。
http://183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4/4/18/27/1211bc2a6bdg213.jpg
巧克力山(菲律宾)
巧克力山是位于菲律宾保和省的奇特地貌,由方圆50平方公里内1268个大小差不多,几近完美的圆锥形山丘组成。当旱季来临,山丘褪去绿色树林的外衣,变成土褐色,接近巧克力的颜色故而得名。
关于它的形成,地质学家给出了诸如石灰岩风化、亚海洋火山的爆发,海床的隆升等多种假说。最新的一种解释是说可能是由于一座古老的火山爆发,大量的岩石四散喷射,被石灰石所覆盖,最后在海床抬升作用下,最终形成如今我们看到的巧克力山。但专家对这种解释仍然没有达成共识。
源:中国国家地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