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生,就是谋求生计,策划生活。或者说,谋生是对人生的设计。站在眼下看未来是展望;站在未来想眼下才是设计。——王志纲
无意间听到一个女生说很欣赏“王志纲工作室”。回来便看看这个王志纲到底何许人,他的这本《谋生》正契合现在的金融危机。对一些年轻人的职业规划给了一些建议,结合他的学识和阅历,大到从宏观战略发展,小到做事做人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说教”,起到了抛砖引用的作用。
王志纲当年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初步的规划:不做官、不经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万端事”。真是有魄力的想法。忽然想到那句话:心有多大,路就有多宽。
梁簌溟说过:“学问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真正的学问是解决自己的问题。”我很欣赏这句话。很多人都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这只是借口罢了。也有很多人都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机遇不降临,看似很冠冕堂皇的理由,只是因为自己心中的方向和目标不够坚定,还限于自己的根基和知识不够扎实,也限于不够智慧。王志纲的很多思路或是想法,跟我都不谋而合,让我自己多少有点沾沾自喜。几年前受过一次培训,当时就已经有人提出,对我们的未来的规划设计要进行“倒推法”。譬如10年后、20年后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就倒着一步一步的推及到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
知人不易,识己更难。但是还是要认识自己是哪一类人,选择一条相对适合自己的道路,这对很多毕业生或是尚还年轻的工作几年的人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思路决定出路,性格决定命运。要擅于捕捉机会,也要懂得拒绝诱惑。“如果说过去人们面对的是一种因匮乏和限制而无法选择的痛苦,那么今天人们遭遇的则是因为丰富和诱惑而难以抉择的茫然。”能够拒绝诱惑的人,都是十分清楚自己心中方向的人。
所谓“谋生”
第一层的意思是谋生计,也就是解决安身立命之本的问题。生存始终是根本性问题。如果本身的生存问题都无法解决,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也许只是空中楼阁。
第二层意思是谋生活,在解决生计问题的基础上追求更好的生活。什么叫更好的生活?因人而异的问题。但对于物质生活的更高追求始终是大多数人的“目标”。在这个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年代,真正的追求还是取决于你的价值观和对自己未来的规划。
如何平衡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这是每个人需要自己反思的问题。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思考和智慧,找到能让我们现实与内心的理想到达最佳的平衡。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这么多年好像也就跟“穷”者接近,乃至将来依然如此。(呵呵,知人者智,自知者名。)
有两种人才
一种叫自用之才
这种人能够自己搭建舞台,周围的环境对他影响不大;
另一种被用之才
需要借助于别人的舞台唱戏,能否成功取决于那舞台是否合适。
大多悲剧是本来是被用之才却偏要做自用之才的事。(本来是个斧头,却偏要去当锯子。很多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是哪种。)
这本书从战略的角度分析了很多国内外的宏观发展趋势,以简单的论述,丰富的阅历,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不是专讲职业规划的书,所以不会提供给你一个清晰的答案。但能带着读者秉烛探幽、明辨究竟——用一种新的眼光审视、反思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