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中医学认为,人一方面是大自然的产物,人在气交之中,人是在风、寒、暑、湿、燥、火等气候的这种变化中,完成他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的;另一方面,中医更强调人是社会的人,他具有完备的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是人类特有的,而且这种情志活动是任何简单或者高级的动物都无法比拟、代替不了的。
《黄帝内经》有一句话讲得很清楚:“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意为我们要和自然形成一种和谐;第二句话是“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能恬淡虚无吗?恬淡虚无并不是让我们不想事,恬淡虚无的本质是勤动脑、体,不动心。脑是“用”的首领,四肢是“用”的工具。中医学把人的生命活动分成体和用两部分,《黄帝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 四肢为诸阳之末”,“阳气者若天与日”。阳气就得动,不动就要老化。但是五脏藏精而不泄,心不能动,心要一动五内俱焚。
很人说中医不科学,西医说思维都是用脑的。中国文字中,思想的“思”字是个什么字呢?上面不是“田”字,是囟门的“囟”字。上面是“囟”,下面是“心”,我们所有的情绪变化一定是脑和心的有机结合。当我们特别难受的时候,首先感觉是心堵得慌。如果是心堵得慌,那就是动心了。
老子说“无为则无不为”。“无为”其实是无不为。有人以为老子说的“无为”是不做事,其实是把老子这句话想得太简单了。老子《道德经》中讲的是规律,是道,讲天地人的规律是从哪儿来,六合以内到底是怎么回事?“无为”其实是:无妄为,则无不为。按照规律做事叫不妄为,不按规律做事,就叫妄为。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长在地上的,就不可能离开地的生、长、壮、老、已的规律。地上的一切生物都具备这种规律;“地法天”,地球上所有的气候变化都取决于天。天是太阳、月亮、二十八星宿。我们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注重“六十”?不是我们对六十有特殊的偏爱。中国人在计算历法的时候,用的是六十甲子。甲子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它更是一个时间空间高度浓缩的概念。二十八星宿包括太阳和月亮,二十八星宿每60年有一次准周期的变化,天上这些星宿的不同位置决定了地球上物候的不同变化,所以我们祖先把它总结成五运六气。2003年[癸未年]发生了SARS。1943年也是癸未年,北京霍乱流行。霍乱也属于湿的一种,它和SARS既有共性,又与SARS不完全一样。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总结这些规律的时候不是胡编出来的。
我们祖先写著作,一不索要稿费,二不必争得职称。为什么偏要把这么多东西刻在石板上,写在木头上?因为中国人是非常注重自己子孙的,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的祖先不做断子绝孙的事。所以他们认为再苦,再累也要把这些有用的东西刻下来。
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美国人只有两百年的历史,还那么重视自己短短的历史。我们有些人数典忘祖,不知道自己祖先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
古人保留到今天的东西,一定有一个合理的内核。只是因为它历史太久远了。到今天看这个历史的时候,已经不知道它的合理内核是什么了,随着历史进入了博物馆。所以我们当代的中医,研究各个时期不同的学问、著作的时候,一定要把这本书推到历史背景去认识。不要老觉得今人比古人聪明,其实几千年下来,没用的东西早被古人丢掉了,留下的一定是有用的。假如把我们中国比作大家闺秀,则韩国、日本更像小家碧玉。大家闺秀的宝贝太多了,东扔一点,西扔一点,到后来反而找不到了——被小家碧玉们拿回家去了。于是中国的中医、中药、插花、唐装(稍加改进、摇身一变,称之为“和服”了。)、茶艺(茶道)全都变成他们的了……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化有重新的认识。
老子说:“道法自然”自然是什么?是自然的力量。做任何一件事情,我当医生,你当记者,他经商……各件事都有它自己的规律。人怎么才能健康,是思考我们要做的事情在某个规律上处在哪个点上。它是春天还是秋天呢?如果它是春天,就不要希望明天就结果,要等到秋天。这样做看似无为,实有为。假如你非要从春天一下就蹦到秋天去,那叫看似有为,实无为,什么也做不了。所以不管我们压力多大,从事什么工作,要想保持这种情志,就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把握我们所做的这件事的规律。
人是哭着生下来,笑着离开世界的。(人死气散,所有的皱纹都展开了)生下的时候攥着拳头,走的时候撒手人寰。所以人的一生就是从哭到笑的一生。生下来笑着的小孩活不了,撒着手的小孩也活不了。那我们就不要怕苦,不要怕累。让我们攥着拳头干吗?就是要干活的,而我们所挣到的钱就像我们手上的油腻,天天洗,天天来。人要想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近人事智于圆而行于方”,考虑得尽量全面,尽量处理得果断些。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每天躺在床上想,敢与天地日月同辉,马上就坦然了。如果我们心里老想着,明天怎么办呢,那我们就要动心了。
现代社会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弄得很多人疲惫不堪,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想起上班就头疼。这说明他对自己的工作已经厌倦了,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信号,所以一定要学会调情志。要想真正把情志调好,必须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让脑经常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智慧就来了。我们考试的时候,如果脑一紧张,会的全忘了;当脑子一轻松,什么题都想起来了。如果能使自己的心态处在一种稳定的状态,就能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