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日千里
太傅鞠武说:“现在秦国非常强大,它的势力范围几乎扩展到整个天下。它的北边有甘泉、谷口的坚固防线,南边有泾水、渭水流域的肥田沃土,人多势众,武器精良,我们绝对不是它的对手。如果想要报仇,只有从长计议。将来我们可联合晋、齐、楚和匈奴,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或许可以取胜。”
太子丹着急地说:“这要等到哪年哪月呢?现在秦国正在征伐晋、齐、楚国,马上就会进攻我们燕国的。我不愿意再等了!”
鞠武看到太子丹着急的样子,建议道:“田光是燕国有名的智谋超众的长者,兴许会给您想一个良策的。”
于是,太子丹找到田光,跪在他面前,向他请教。
田光说:“我听说良马壮年时一天能行千里,然而到了老年就连驽马也跑不过了。我现在已年老体衰,没有精力再为国家效力了。但是,我可以推荐一个人给您,他叫荆轲,保证能不负重托。”
荆轲精通诗书,擅长击剑,太子丹见到荆轲后,共谋刺杀秦王的计划,此后就有了荆轲在易水边与太子丹告别,孤身刺杀秦王的千古壮举。
“一日千里”原意指马跑得快。后来则用它形容人、事进步或发展的迅速。
一言为重
这个成语出自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七言诗《商鞅》,说的是战国时期商鞅帮助秦孝公变法的事情。《史记?商君列传》里记载有商鞅“一言为重”的故事。
商鞅,姓公孙,名鞅,卫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因帮助秦孝公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被孝公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号商君,故又称为商鞅。
公元前365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制定的新法将要公布时,为了让人们相信新法必定施行,他在京都南门外,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言谁能将此木柱搬到北门,就赏给黄金十金。开始,人们不相信这是真的,没有人响应。商鞅又宣布,谁能将木柱搬到北门,赏给黄金五十金。这时,有一个年轻人壮着胆子把木柱搬到北门,果真得到了五十金。这件事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百姓认为商鞅说话算数,都相信新法,服从新法。
宋朝的王安石极力主张改革政治,宋神宗在位时,他被任命为宰相,大力推行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等新法,但遇到重重阻力。在此种情形下,他写了《商鞅》这首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表明了自己推行新法的决心,也说明了自己要像商鞅那样,说话算数,取信于民,使新法继续贯彻下去。
根据商鞅变法的故事和王安石的诗,人们便引申出“一言为重”这个成语,比喻说话算数,言行一致。
一挥而就
据五代王定保撰写的《唐摭言?荐举不提》描述,唐朝时长沙有一文人名叫王?U,才华横溢,记忆力强,能“日记万言”。有一天,王?U到花园中游玩,诗兴大发,遂吟成《鸟散花落诗》三十首,并提笔疾书。不料三十首诗刚一写完,诗稿就被一阵陡起的狂风吹散,又被继之而来的暴雨打湿毁掉了。旁边的人都说,太可惜了,三十首诗恐怕不可能全都记住了。王?U淡淡一笑,命书童重新备好纸墨、笔砚,他又提起笔来,不大一会儿,三十首诗又出现在众人眼前。大家一看,跟方才吟的诗一模一样。大家都惊异地说:“您的才华和记忆力的确名不虚传,真有‘一挥而就’的本领啊!”
关于“一挥而就”,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人们都熟知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但他又是一个很有才华的文学家。据《宋史?文天祥传》里记叙,文天祥青年时代才气横溢,宋理宗宝?v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才二十岁,他来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参加进士考试。在考场上,他不停笔地写成一篇万余言的文章。文章条理清楚,字句清晰。史书中记载“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意思是他连草稿都不打,一口气就写了万余字,深得理宗的赏识,理宗亲自点中他为状元。
后来人们常用这句成语比喻文思敏捷、挥笔成章,又用它来比喻写字、绘画熟练、敏捷,完成得快。也用来比喻工作完成得快,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