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是境界。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在老子的眼里,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自然属性,所以高明的统治者理应顺从客观,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率理而动,一切“道法自然”,凡事“无为自化”。在治国上,首先要求统治者做到海纳百川,虚怀若谷,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谦卑处下,宽容包纳,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的观点是:理想的世界应该是非常和谐的“混沌”状态,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关键是占据权力资源的统治者主动降低自己的身份,与处在下层的草民们打成一片,消除彼此的隔阂,这就是所谓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在上者虚静无为,在下者循理而动,各不逾矩,双方按照各自的自然本性和谐地共存于一个体制之中。
老子反对用道德仁义等外在力量去强行改变什么,规范什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野兽吃草,人类吃狗,表面上似乎很残忍,但这却是生物的真实本性,是生物界的天然生物链。假如天地出于仁慈而加以改变,反而会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因此,天地必须冷血“不仁”,对生物之间的弱肉强食不予干涉。同样,圣人治国也应该“不仁”。在老子看来,仁义孝慈是人类的自然本能,无需汲汲倡导,一旦倡导,必然会在利益驱动下导致大量伪道德出现:“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因此,留给圣人的选择只有一条途径:“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老子》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味,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老子》四十一章 译文:
上士听了道,勤奋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疑而将信;下士听了道,反加以讥笑——不被他们笑,不成其为道。古话说得好:光明的道好象暗昧,前进的道好象后退,平坦的道好象崎岖;高尚的德好象河谷,广大的德好象不足,刚强的德好象懦弱,充实的德好象空虚;最洁白的好象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
[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象没有形象。] 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