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后,中国军民的奋起抗战。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以不同方式声援中国抗战。
正如毛泽东在1937年10月25日与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时所说:中国抗战“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国际间过去鄙视中国不抵抗的,现在转变为尊敬中国的抵抗了。”
苏联青年:假如中国需要自愿兵,一天之内就会有十万人去报名
中国的全面抗战受到苏联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苏联《真理报》连续发表文章,赞扬中国抗战“反映了中国抗日情绪的巨大高涨和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坚强意志”。并预言:“日本军队在一夜之间能够占领几十个城市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俄文每日新闻社在1937年8月6日致宋庆龄的信中说:“我们正准备与中国携起手来,和中俄之敌斗争。”
苏联许多青年表示,假如中国需要自愿兵,只要一声令下,保管一天之内,就有十万人去报名。
苏联空军大队长库里申科说:“我像体验着自己国家的灾难一样,体验着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的灾难。”
民间团体: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支援抗战
世界各国纷纷自发组织民间团体声援中国抗战,很多外国友人亲赴中国投入战斗,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英国发起成立“援华会”,抵制日货;法国有100多名议员参加了援华组织。法国记者蕾娜1938年8月21日向世界广播,介绍“在中国所见的一切”,向全世界揭露日军在中国的罪行。
加拿大人白求恩的故事在中国耳熟能详。他在晋察冀边区筹建了第一所国际和平医院。奥地利工人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开展拒运军火赴日的斗争。
1937年12月13日,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科学家爱因斯坦、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等联合发表宣言书,吁请各国人民抵制日货,勿与日本合作,同时全力支持中国,直至日军完全退出中国。
英美等国大批人士也先后访问陕甘宁边区。著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多次来到这里,写下了《红星照耀中国》,并积极支持和掩护中国爱国青年的抗日活动。
美国人民:政府和国会要改变对日妥协纵容政策
美国各阶层民众通过召开公共集会,向报纸写信以及组织各种群众团体采取行动,要求政府和国会改变对日妥协政策,特别是停止售日军火。
1937年8月29日,美国“反对战争反对法西斯主义同盟”上书美国国务卿赫尔,要求“改变美国观望政策”。
11月5日,美国劳工联盟领袖勃劳特发表声援中国抗战的演说:“我们再也不能让美国被日本用来作为进攻中国民众的根据地……我们必须割断美国与日本的一切经济关系,直至日本的军队退出中国国土。”
“七七事变”后,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史汀生主张美国应放弃孤立主义政策,修改中立法案,援助中国。他于1938年5月发起组织有各界知名人士参加的“不参加日本侵略行动委员会”,开展禁止美国军用物资输出日本的运动。
海外华侨:一个华侨能出力,十个敌人九不回
“七七事变”爆发后,海外华侨热切关注和支持祖国的抗战事业。
当时全世界近800万华侨,有一半以上参加了各种不同方式捐款,购买中国政府向海外发行的各种公债。从1937年下半年到1940年初,华侨捐献的各种物资总数达3000批以上,平均每月100批。战时回国服务的华侨团体有数十个。参加中国空军的数百归侨,不少人血洒蓝天。
南洋华侨发起抵制日货运动,日矿的大量华工纷纷离矿罢工;美国华侨多次掀起阻运废钢铁到日本等援华运动,开展“中国周运动”;欧洲英、法等国的华侨纷纷加入当地援华组织,协助中国使节开展活动……
国际援华道路被切断后,以陈嘉庚为首的南侨总会先后动员了3500多名技术熟练的机工回国参加抗战,到滇缅路抢运战略物资。滇缅路上的华侨司机打出了“一个华侨能出力,十个敌人九不回”的标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七七事变”后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启和坚持,引发了遍及全世界的声援浪潮,反映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共同愿望,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展开准备了雄厚的民众基础。
3年后,英国进行英伦保卫战;4年后,苏联开始卫国战争;4年半后,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总体格局终于形成。
70年过去了,但卢沟桥畔响起的枪声仍能使人清晰地感受到那个历史时刻的沉重与悲壮。
代表中国参加东京审判的梅汝?H法官曾写下这样的话:“我不是一个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今天和未来,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纪念过去?
牢记历史,铭记教训:团结起来,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古老的宛平城墙上,日军炮击留下的弹洞至今仍在。
1937年7月7日,驻北平丰台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炮轰宛平城,向中国军队悍然发动了进攻。
“日本国内至今有个别人认为卢沟桥事变第一枪是中国守军开的,据此不承认侵略事实。”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苏智良说,“当时中国守军所带子弹经查不少一发,可见日本全面侵略中国是有预谋的。”
“事变前一个月,日军演习时射出的子弹都已经打到了宛平城的城墙上了。”87岁的马步先曾是驻守在卢沟桥的国民党29军士兵。
是可忍,孰不可忍。29军官兵扣动了全面反抗侵略的扳机,刺耳的枪声划破黑暗的天空。
第2天,蒋介石就得到了确报。在其当天的日记中,他写道:“我之决心迎战,此其时乎?”
也就在这一天,中国共产党人从民族大义出发,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抵抗侵略。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紧紧把握住中日民族矛盾这个主要矛盾,用民族大义团结促进国民党合作抗日。”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抗战史专家刘庭华说。
尽管此后国民党在合作的态度上始终“冢登派戏芷鹂够鞯那股淳蚜饲О偻蛑泄耍耐蛲蛲追追畔率种械某贰⒐ぞ摺⒏直剩捌秃蠹蹋哺肮选
此时,也许他们并不知道所面对的这个侵略者竟是如此的强大:1937年,日本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是中国的44倍;钢铁产量580万吨,是中国的145倍……
但在共同抗战的民族洪流中,热爱祖国的力量让他们团结在一起。
“七七事变”后,日本当局极为轻视中国的抵抗力。陆相杉山元狂妄宣称:“中国事变一个月就解决了。”参谋本部的一个成员更是扬言,只要满载兵员的列车一过山海关,中国就会投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宗远介绍说,再强大的侵略力量也不能阻挡已经觉醒了的中国人民的抗争。在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广阔战场上,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美梦,并取得了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