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我随四十余名河北博客圈博友踏上了井陉的秦皇古道,走在绵绵的雨中,踏着带有深深的车痕石板路面,我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能重走秦皇古道古道是我们的两千多年的造化!
我为这盘旋于巍巍太行之上的秦皇古道而折服。在这条比罗马古道还年长100多岁的古道上,我似乎看到了车队匆匆的走过,白马铁蹄踏在陡峭的古道上,迸发了一串串闪亮的火花。

追溯历史,秦皇古道因秦始皇而起,井陉乃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攻赵之战;公元前204年汉将韩信以少胜多的背水之战;公元756年唐将郭子仪、李光弼歼灭叛将史思明,平定安史之乱;公元1900年清将刘光才打响抵抗八国联军的庚子大战等战役都发生于此。
通向古道的上行石路比较陡峭,路边保留着或立或卧、残缺不全的石人石马诉说着古往今来,斑驳的路面记录着世事沧桑沧。绕过一个山口,一座雄关豁然出现,这就是扼守古驿道的东天门,门匾上题有"西通秦晋"四个蓝底金字。东天门是一座关城,分东阁、西阁,两阁相距不足50米,南北两峰直插两阁,浑然一体,阁在正中如同两把铁锁,牢牢地封锁着关隘。接近关城,古驿道渐渐出现。两行深深的车辙从门洞下穿过,印在厚厚光滑的岩石路面里。铺路方石呈淡淡的青色,历经了多年车轮碾轧、马蹄踩踏、风雨侵蚀,石块已经变得光滑如镜。路面上每隔20米左右便砌有一道高凸而起、近30厘米高的石槛,这是为重车上坡时停歇和沿坡缓慢下滑而设的。
她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明清。是世界上地势最高最险的经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同古丝绸之路一样,是一条连接不同地域文化,打通中国对外经济交流的世界文化走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似一条连接汉族同其它各民族之间的一条彩带,带动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徒步走过秦皇古道时一幕幕地向我涌来,我似乎听到石板路上历史的叹息,断断续续的踪迹,让我依稀可见当年秦皇古道的艰辛。赶马调自心底飞起,激越和悲伤交织填满了胸怀。
这条古驿道能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主要是因为清末修筑了正太路,这条险恶、难行的古道就这样渐渐地被人遗忘!历史是像一本厚厚的书,翻过了厚重的两千多页,可是回头看看那深深的车辙,诗情画意的秦皇道,还是让人感觉到那些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