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新编辑部的故事编辑部的故事葛优王朔娱乐 |
分类: 秋雨看娱 |

因为雅安地震而延播的《新编辑部的故事》这几天陆陆续续在全国各大卫视开播。但质疑声远远超过赞扬声:“表演浮夸,桥段生硬”。对此,导演郑晓龙受访时坦承自己就是想突破传统有所创新,而“大众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也总要有个过程。”时隔22年后,再吃这盘菜怎么没了上个世纪味道?
失败不是因为表演方式的“差异”乃至“差距”,甚至也不是因为神一般的王朔没有到场。今天即便王朔出山,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神化为人。真正的问题在于,今天的电视剧已经没有可以在文化层面突破的可能了。一切能想到的空间都被盯住,娱乐精神与狂放的想象力都只能挥洒在一些抗日神剧上面,电视这种媒体再也没有了开拓文化艺术空间和引领潮流的可能了。在这个时候,接着讲述编辑部的故事,自然是一个不智之举——除非本意就是反智。起码从目前的文本而言,我觉得他们就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但《武林外传》本来就是一部背景架空的古装剧,所以当人物在里面载歌载舞、夸张表演时,不用担心观众用“太假了”、“不真实”来评价它;而《新编辑部故事》作为现代时装剧,观众很难完全剥离真实时空来看待它。虽然郑晓龙为此特意花费不少资金,设置“亦真亦幻”的场景,比如从编辑部窗口看出去,既能看到央视新大楼,也能看见帝国大厦,还能看到台北101大楼、香港中银大厦、迪拜大厦——但对观众而言,这种创新性的、刻意的虚境营造太微不足道了,不足以扭转强大的观剧习惯——相比之下,更加扑面而来的是演员们夸张的肢体语言,“作”和“表演”痕迹太重,很难让人适应。
回味《编辑部的故事》的味道,必须回到上个世纪90年代。那时候,王朔与知识分子群体正在进行一场关于“人文主义”的战争。被讨伐为“痞子”的王朔,则干脆以痞子的低姿态,毫不退让、快意恩仇。那部编辑部的故事,实际上充满了王朔身上的火药味。不仅如此,22年后去品味《编辑部的故事》和王朔,你会发现早已没有以前的味了。
回味《编辑部的故事》的味道,必须回到上个世纪90年代。那时候,王朔与知识分子群体正在进行一场关于“人文主义”的战争。被讨伐为“痞子”的王朔,则干脆以痞子的低姿态,毫不退让、快意恩仇。那部编辑部的故事,实际上充满了王朔身上的火药味。不仅如此,22年后去品味《编辑部的故事》和王朔,你会发现早已没有以前的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