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编辑部故事》是一盘凉了再微波的剩菜(图)

(2013-04-28 11:32:03)
标签:

新编辑部的故事

编辑部的故事

葛优

王朔

娱乐

分类: 秋雨看娱
 《新编辑部故事》是一盘凉了再微波的剩菜(图)

  因为雅安地震而延播的《新编辑部的故事》这几天陆陆续续在全国各大卫视开播。但质疑声远远超过赞扬声:“表演浮夸,桥段生硬”。对此,导演郑晓龙受访时坦承自己就是想突破传统有所创新,而“大众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也总要有个过程。”时隔22年后,再吃这盘菜怎么没了上个世纪味道?
  失败不是因为表演方式的“差异”乃至“差距”,甚至也不是因为神一般的王朔没有到场。今天即便王朔出山,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神化为人。真正的问题在于,今天的电视剧已经没有可以在文化层面突破的可能了。一切能想到的空间都被盯住,娱乐精神与狂放的想象力都只能挥洒在一些抗日神剧上面,电视这种媒体再也没有了开拓文化艺术空间和引领潮流的可能了。在这个时候,接着讲述编辑部的故事,自然是一个不智之举——除非本意就是反智。起码从目前的文本而言,我觉得他们就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与其说《新编辑》是续写了《编辑部的故事》,不如说是“时装版的《武林外传》”:除了故事依然发生在已经改名换姓的那个编辑部,表演模式、台词风格、讽刺核心,都已经距离《编辑部的故事》很远。
  但《武林外传》本来就是一部背景架空的古装剧,所以当人物在里面载歌载舞、夸张表演时,不用担心观众用“太假了”、“不真实”来评价它;而《新编辑部故事》作为现代时装剧,观众很难完全剥离真实时空来看待它。虽然郑晓龙为此特意花费不少资金,设置“亦真亦幻”的场景,比如从编辑部窗口看出去,既能看到央视新大楼,也能看见帝国大厦,还能看到台北101大楼、香港中银大厦、迪拜大厦——但对观众而言,这种创新性的、刻意的虚境营造太微不足道了,不足以扭转强大的观剧习惯——相比之下,更加扑面而来的是演员们夸张的肢体语言,“作”和“表演”痕迹太重,很难让人适应。
  回味《编辑部的故事》的味道,必须回到上个世纪90年代。那时候,王朔与知识分子群体正在进行一场关于“人文主义”的战争。被讨伐为“痞子”的王朔,则干脆以痞子的低姿态,毫不退让、快意恩仇。那部编辑部的故事,实际上充满了王朔身上的火药味。不仅如此,22年后去品味《编辑部的故事》和王朔,你会发现早已没有以前的味了。
    现在是什么时代?网络时代,抗日神剧横行的时代,《新编辑部故事》这盘剩菜端出来再热热谁还吃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