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副高跷,一张面具,一块写着“京生考北大
高人一等”的塑料板。8月5日下午,90后河南小伙程帅帅靠着这简单的“装备”,在北大门口上演了一场“行为艺术”,表达自己对
高考户籍歧视的不满。
8月5日下午4点半,程帅帅带着他的装备:一副高跷,“网上买的,170块”,一个面具“批发市场买的,1块钱”,在北大西门站了1个半小时,身上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京生考北大,高人一等”(见右图)。程帅帅告诉记者,他踩着高跷,就是想表达“高人一等”这个意思,而戴着面具,则是模仿电影里一个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
今年,他刚从陕西的一个专科学校毕业,在北京工作。他告诉记者,当年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他复读了两年。复读第一年,考了480多分,比三本线还差了20分,第二年510分,差二本线两分。在他看来,这个成绩如果是在北京,能上重点学校了。
按户籍来划定高考报名资格,是一种歧视性的规定,在事实上限制了宪法规定的公民迁徙权,不仅大大增加了中国家庭的迁徙成本,造成了无数家庭与高考生的现实苦痛。高考户籍
问题的存在,也不利于劳动力与人才资源的自由流动,对经济社会的进步造成阻滞。考虑到高考户籍路径的“反市场”特性,从长远看,这对北京发展也会起负面作 用。因此,直面外来人口子女的“高考权”,是北京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现实。
以户籍为标准来区分不同人群的高考报名资格,更不符合公平正义,是一种很不道德的做法。省市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的高考政策和考生录取比例,体制
或机制性的教育不公,撕裂的是人群,沉沦的是社会心态。试想当一个外地人的孩子,尽管他在北京出生、长大,直到读完高中,但仅仅因为没有北京户籍,却不得
不辗转千里回到陌生的故乡去参加高考,你怎么去说服他(她)相信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平等的?同是在首都天空下长大的孩子,却人为地被划分为“本地”与“外 地”两种身份,受到两种不同的对待,这个高考政策的正义性何在?如果没有对公平正义的坚持,又如何抵御日渐弥漫的暴戾之气?
这个学生踩高跷抗议算是低调了,没准下次那个同学“真空”踩高跷抗议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