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刘帅温州命运毛毛细雨华都大厦杂谈 |
分类: 秋雨闲谈 |
毛毛细雨,鳞次栉比的楼房,繁华的街头,清洁工,红绳子,一个年仅3岁的孩童,“绘成”了一副悲怆的街景,让人“读出”同情、感人、无奈和心酸。
按理说,此时此刻,3周岁的刘帅应该在幼儿园里,与同龄孩子一起玩耍,听老师讲童话故事,学习a、o、e……但是,作为农民工夫妇,月薪加合在一起不过2600元钱左右,不菲的择校费和学费,对于他们而言不啻于天价,哪里有钱供小刘帅上幼儿园?
这是一个简单却又残酷的现实!清洁工“绳牵”孩子上街头,陪母劳作,同沐雨,共吸尘,恐怕只会是自认倒霉、哀叹命运不济,哪能怨天尤人!——谁让自己贫穷无钱送孩子上学呢?但是母亲能认同自己的弱势与渺小,屈服于这种宿命。但孩子呢?在熙熙攘攘的城市,他与当清洁工的母亲是城市的“另类”;他与城市孩子、家境富裕的孩子相比,他是社会的“弃儿”;当他长大成人之后,假如他看到这张照片,回忆起自己童年的残缺与悲怆的人生,他是否会热爱这个社会、对人生充满美好憧憬?像小刘帅这种农民工子女,哪什么与城市里的孩子“比明天”?
个体命运是时代的一个剪影。表面上看,清洁工绳牵孩子扫大街,仅仅是个体的命运,实质却是社会命运的一种折射。回顾当今社会,小刘帅的命运,绝非个例,其他诸如农民工的孩子不是也上不起幼儿园,或是因户口的壁垒而进入不了城里中小学吗?所以,更多的农民工进城打工,在打工挣钱与关照孩子的两难选择中,往往会选择前者,而狠心让年幼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但是,个体的命运,反过来又会影响甚至决定社会的命运。像小刘帅这样的农民工第二代而言,小小年纪,就会感受到城乡分割体制的切肤之痛。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感受自我认同、生存方式乃至价值观等方面难以融入到城市时,这一群体就会心存强烈的不公平感觉,滋生自卑、怨恨等不良心理,甚至导致犯罪。最近几年,农民工新二代犯罪率上升就是明证。
社会不是一个孤岛,“小刘帅”们的个体命运,与我们每一个人、社会和未来的命运休戚相关。清洁工绳牵儿子扫大街的悲怆,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掌管国家权力的部门都应该读懂。救济“小刘帅”们,其实也是救济我们自己和社会未来。
从长远、宏观角度看,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打破户籍身份壁垒、抹平身份差别,实现权利平等,让农民工享有“市民待遇”,当然可以改变农民工子女的命运。但从现实看,小刘帅因贫穷上不起学,作为其母的用人单位,以及相关社会机构、地方行政部门,应该积极协调,多方救济,让小刘帅与其他城市小朋友一样,一起上幼儿园,同享幸福的童年时光。
清洁工绳牵儿子扫大街,灼伤了公众的眼睛,刺痛了各种的心灵和感情。真诚希望有更多的人和行政主管部门能读懂这份悲怆,并且从点滴做起,让社会文明更加进步,让“小刘帅”们的眼里,没有人生权利“歧视”和“差别”之分,健康成长,有益社会。

-
0(0%)
-
0(0%)
-
0(0%)
-
0(0%)
-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