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其实是曹雪芹的情感博客 (图)

(2011-10-14 00:47:45)
标签:

曹雪芹

埂峰

贾宝玉

《红楼梦》

《西江月》

文化

分类: 秋雨唠史
《红楼梦》其实是曹雪芹开的博客 《红楼梦》其实是曹雪芹开的博客
    地球人都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书中的主人公是贾宝玉。书中有一块女娲炼石补天未用的巨石,还有一个与石头对话的空空道人。书中有贾宝玉从娘胎里带来,挂在脖子上的美玉,还有一个浇灌绛珠仙草的神瑛侍者。贾宝玉是书中主要人物,却还有一个隐在暗处的甄宝玉。他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他们的故事说明了什么?这些不仅令一般的读者感到迷茫,而且也大费《红楼梦》研究者的神思。本人愿就这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

    本世纪初胡适先生提出了自传说。此后大家逐渐承认了贾宝玉便是曹雪芹这种说法,这样曹雪芹和贾宝玉就分不清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又认为贾宝玉并不是曹雪芹,贾宝玉只是一个艺术形象。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在书中我们能否找出曹雪芹和贾宝玉之间的关系呢?

  《红楼梦》开篇便有一段“作者自云”,这是曹雪芹在书中直接出面来讲述写作《红楼梦》的缘起与主旨大意的。这段“作者自云”内容非常丰富,有以下三层意思。《红楼梦》其实是曹雪芹开的博客

(1)曹雪芹“所赖天恩祖德”,有过“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也就是有过一段锦衣美食的生活。但自己“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以至“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半生潦倒”,过着“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生活。

   从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儿时有过一段锦衣纨绔的生活,但其辜负了父母师长的教导,以至于后半生过着贫困的生活。《红楼梦》其实是曹雪芹开的博客

(2)曹雪芹虽然半生潦倒,但他忘不了“当日所有之女子”。觉得女子的“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闺阁中历历有人”这些女子的事迹不能“使其泯灭”。要“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之人”,也就是写一本书,来“记述当日闺友闺情”。

    作者的这层意思告诉我们,《红楼梦》最重要的主题便是讴歌女性。《红楼梦》着力表现的,正是女性胜过男性这一基本理念。《红楼梦》其实是曹雪芹开的博客

(3)此书是一本“真事隐去”,“用贾语村言”“敷演”出的“一段故事”。“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

    这些内容告诉我们,这本书的内容是虚构的,只是用口语村言讲述的一段故事,并且不敢干涉世事。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段“作者自云”,完全是曹雪芹的自我表白,与贾宝玉没有任何关系。许多论者认为曹雪芹就是贾宝玉,开篇的这一段论述说明《红楼梦》的后半部中贾宝玉应该潦倒沦落。这其实是不对的,贾宝玉出家了,成为情僧,而曹雪芹并未出家。这段“作者自云”虽然是小说的开端,但此时贾宝玉还未出现,石头的故事还没有开始,怎么能和贾宝玉连系起来呢?

  “作者自云”之后,小说正式开篇,讲的是一个石头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女娲炼石补天之时炼成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遗下一块石头未用,便弃于大荒山无稽崖的青埂峰下。这块石头,通了灵性,“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石头本是无情之物,怎会通了灵性,怨叹悲号呢?其实,这不是石头能通人性,而是曹雪芹将自己的灵性赋与石头,石头才有了灵性。所以我们说,石头一通灵性,便可认为是曹雪芹本人了。这是曹雪芹因自己不得补天而悲号惭愧。

     后来这块石头经一僧一道携入红尘,变成了贾府的公子贾宝玉,经历了人间的一段荣华富贵的生活,后来又回到大荒山青埂峰下。

这就说明,石头变成了贾宝玉。

    石头在经历了红尘生活之后,已经不同于入世之前的石头,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后面还有一首诗: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首诗所表达的,可以说基本是曹雪芹的心声。“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这两句诗表现的是曹雪芹的无才补天的感叹。曹雪芹不仅有才,而且有补天的抱负,但他一生实现不了自己的抱负,所以说他自己“枉入红尘”。石头“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正说明他有才不得施展的悲苦。“此系身前身后事”说的是石头“身前身后” 发生的事,也就是石头身边的事情。此处我们可以认为“身前身后事”既可指曹雪芹身边之事,也可指贾宝玉身边之事。因为石头入红尘之后变成了贾宝玉。但最后一句“倩谁记去作奇传”这句诗表达的则是曹雪芹希望本书能够问世流传的愿望,这与贾宝玉牵不上任何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石头有两种身份,一是曹雪芹,二是贾宝玉。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的是:石头的思想灵气来自曹雪芹,石头下凡的经历是指贾宝玉。所以不能将曹雪芹和贾宝玉混淆。

之后,书中又出现了一个空空道人。空空道人看到了石头上的字迹和所题之偈,便和石头进行了长长的一段对话。

    在和空空道人的对话中,石头,这时是指曹雪芹,将世上之书分为两类,一类为“理治之书”,另一类为“适趣闲文”。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接着曹雪芹评价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适趣闲文”。

第一种是“野史”。这些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者不可胜数。”第二种是“风月笔墨”。这些风月笔墨的书“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第三种是“才子佳人书”,这些书“千部共出一套-----涉于淫滥”,“满纸潘安、子建、西施、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人物没有自己的语言,“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不近情理。

   石头(曹雪芹)作这些评论的目的就是想表明:当时的“适趣闲文”弊病太多,“竟不如我半世亲闻亲睹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当然,在这段话中,曹雪芹不忘再一次表白自己的书是“真传”,也就是真实的。

    石头故事的最后,又是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被认为是作者唯一的一首以自己名义写的诗。这首诗道出了自己生活的艰辛与写作的艰辛,写出了自己独有的,不被人理解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段论述中,曹雪芹以石头的名义来阐述了自己的许多观点。那么空空道人又是谁呢?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空空道人将石头上的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此后,“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石上的文字就是《石头记》,是空空道人抄录回来的,是石头的传奇故事。

    空空道人易名情僧,而且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这句话大有探究的必要。我们知道,《石头记》的主人公是贾宝玉,贾宝玉最后出家为僧,那么就成为情僧。贾宝玉是情僧,空空道人也易名情僧,而《石头记》又改为《情僧录》,那么空空道人就等于贾宝玉了。

   从另一方面讲,《石头记》是一个书名,能够改书名的人只能是曹雪芹,只有作者才能这样做。所以我们可以说,空空道人又是曹雪芹。空空道人和石头一样,既是曹雪芹,又是贾宝玉。空空道人只是一个虚幻的形象。

至于空空道人和石头的一段对话,我们只能认为这是曹雪芹的自问自答。

下面我们进一步探讨曹雪芹和贾宝玉的关系。

石头经过一僧一道施展法术,变幻成为一块美玉。这块美玉来投胎人间,就成了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贾宝玉的脖子上挂着的,就是从娘胎里带来的那块玉。

这样,象征曹雪芹的石头就变成了文学形象贾宝玉。开篇的石头是曹雪芹,经变幻投胎变成了贾宝玉,曹雪芹就等于贾宝玉了。这似乎是不可推翻的逻辑。

但是不能忘记的是,书中还有一个故事。这便是神瑛侍者的故事。

第一回甄士隐书房闲坐,伏几少憩,梦中听到一僧一道讲了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绛珠仙草生长在三生石畔,这就是一木一石。神瑛侍者则是石的化身,“瑛”本身也是指美石。我们从后来的故事得知,这神瑛侍者便是贾宝玉,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神瑛侍者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投胎为贾宝玉。这样贾宝玉似乎又是由神瑛侍者脱胎而来。

石头脱胎为贾宝玉,神瑛侍者投胎后成为贾宝玉。石头中有曹雪芹的成份,神瑛侍者却纯属虚构。这样,贾宝玉的身上就有了两种成份,现实的成份与虚构的成份。

我们说石头是曹雪芹,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神瑛侍者书中虚构的形象。两者都脱胎后融合为贾宝玉,正说明贾宝玉这个艺术形象中既有真实的曹雪芹,又有虚构的神瑛侍者。

曹雪芹要在贾宝玉的身上寄托自己的思想理念,但又不能将自己的一切如实地写进书中,所以又创造出一个神瑛侍者。贾宝玉正是这样一个由“石头”与“神瑛侍者”融合而成的一个文学形象。在这个文学形象中,有曹雪芹的影子,有曹雪芹的思想,但主体还是浇灌绛珠仙草的神瑛侍者,是一个虚构的文学形象。贾宝玉正是这样一个文学形象。

作者为了使人们明白贾宝玉这个形象的双重性,在贾宝玉出场时安排了两首《西江月》词。

   贾宝玉第三回正式出场。当时,林黛玉来到贾府,贾宝玉一出场便是与林黛玉会面。在贾宝玉的出场描写中,有两首《西江月》批宝玉。

                              其一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其二曰: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从第一首《西江月》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性格古怪,个性张扬,无拘无束的公子形象,外貌虽然清俊,但不喜读书,孤僻乖张。这与王夫人向黛玉介绍的贾宝玉是完全一致的。

    林黛玉进了贾府,王夫人告诉黛玉: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林黛玉还记起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这位表兄“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这些描述和“似傻如狂”、“怕读文章”、“那管世人诽谤”的贾宝玉性格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是《红楼梦》塑造的贾宝玉。

    《西江月》第二首开头两句:“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这是根据曹雪芹的身世写的。曹雪芹有过富贵与贫穷两种生活。这与开卷的“作者自云”中所讲的是相同的。作者自云中就说作者曾有过“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也曾“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最终“一事无成”,“半生潦倒”,过着“茅椽蓬牖,绳床瓦灶”的生活。而贾宝玉却只有过锦衣玉食的生活,而没有潦倒的生活。

    词中接下来两句:“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这与石头“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这一段描述是完全吻合的。曹雪芹有才不得施展,不能报效国家。这是他平生最为遗憾的事,他通过自己的著作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是最恰当的。这与贾宝玉更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虽然厌恶功名利禄,批驳知识经济,但丝毫没有表现出“不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有望”的意向。再下来的四句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这几句是曹雪芹的忏悔。不能施展才华,便是“无能第一”,便是“不肖无双”。

    作者回忆自己“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最后落得“一事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并不知道自己所著的《红楼梦》会成为一部伟大的著作,他认为自己是“一事无成”的,所以他才这样说。从“无能第一”,“一事无成”这些的话中,我们似乎可以读出曹雪芹的工“功名”思想。曹雪芹作为当时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来说,不可能没有功名利禄的思想。有功名,才能报效国家,有利禄,才能更好地生存。如果没有这种思想反倒不正常了。至于书中的贾宝玉,他是一个文学形象,他不愿意走读书求取功名的路;他关心、爱护他周围的女孩子,为受迫害的女孩子感到悲愤;在自己的婚恋失败之后,悟到万事皆空的道理,所以最终遁入空门。贾宝玉就是这样一个文学形象,这个形象和这一首《西江月》没有丝毫的关系。曹雪芹有深深的忏悔心理,而贾宝玉是没有忏悔心理的。

    综上所述,“批宝玉极恰”的两首《西江月》,其中一首是批贾宝玉的。第二首是批曹雪芹的,这说明,贾宝玉这个形象是虚构的贾宝玉和真实的曹雪芹溶合而成的。

    书中明言,此二首西江月批宝玉极恰。所以多数人便将“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这句词与贾宝玉联系起来,认为贾宝玉在书的后半部要潦倒,要有一段贫困的生活,这是不对的,这样就混淆了贾宝玉和曹雪芹这两个人物。其实,这是曹雪芹有意写就的烟云之笔。曹雪芹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想理念塑造出贾宝玉这个文学形象,但曹雪芹也不可能将自己的全部思想和全部经历都写进贾宝玉的经历中。因为贾宝玉的身世经历要受到作品主题思想的制约。

     我们说曹雪芹有功名利禄的思想,而贾宝玉的基本思想便是批判功名利禄,这样就产生了矛盾。怎样理解这一点呢?曹雪芹看到了官场的黑暗,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便通过贾宝玉这个形象来表达出自己的反抗。而曹雪芹本人受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不可能象贾宝玉的思想这么单纯,这么理想化。他有功名思想,他有立德立言的抱负,他的这些思想观念也体现在《红楼梦》中,这就是石头的“自怨自叹”,这就是作者“一事无成”“半生潦倒”的感叹,这就是“无能第一”、“不肖无双”的忏悔。除此之外,曹雪芹本人的这些思想,还通过甄宝玉之口反映了出来。

     甄宝玉在《红楼梦》中是一个虚拟的形象,与贾宝玉遥相呼应,贾宝玉为假(虚构的),甄宝玉为真(真实的)。我们不能从贾宝玉的故事中看到曹雪芹的事迹,但却可以从甄宝玉和甄家的故事中看到曹家的故事和曹雪芹的思想。

    第115回甄宝玉来到贾府,会见了贾宝玉。甄贾宝玉的会面,是一个很重要的情节。甄宝玉的真情表白,可以看作是曹雪芹思想的流露。甄宝玉谈到“那些大人先生,尽都是显亲扬名的人,便是著书立说,无非言忠言孝,自有一番立德立言的事业,方不枉生在圣明之时,也不致负了父亲师长养育教诲之恩”。这些言论与曹雪芹的思想也是完全吻合的。试想,曹雪芹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坚定的信念,怎能够用“字字血”,“辛酸泪”以“十年辛苦”写成近百万言的巨著呢?

     所以我认为:在《红楼梦》中,“作者自云”中的“作者”是曹雪芹“石头”中有曹雪芹,“石头”幻化为美玉,投胎后成为贾宝玉。“空空道人”中也有曹雪芹的影子。“空空道人”易名“情僧”,实际上也成为贾宝玉。神瑛侍者投胎后成为贾宝玉。为了和贾宝玉对称,《红楼梦》还安排了一个甄宝玉,作者通过甄宝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当然,贾宝玉也是曹雪芹寄托自己思想的主要形象。

下面是曹雪芹和贾宝玉形象的简述:

曹雪芹――作者、石头、空空道人、甄宝玉

贾宝玉――石头、空空道人、情僧、神瑛侍者

    贾宝玉这个艺术形象,是石头和神瑛侍者两个形象溶合而成。石头象征着曹雪芹本人的生活与思想观念。神瑛侍者象征着虚构的成份,也就是象征着理想化的,文学形象所需要的东西。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根据形象塑造的需要,在贾宝玉身上一方面融入自己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又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安排这个主人公的故事与结局。贾宝玉不喜欢读书上进,走仕途经济之路,表示的是对“国贼禄蠹”的痛恨。贾宝玉最终出家为僧,表现的是“万境归空”的主体思想理念。贾宝玉是一个文学形象,可以时隐时现,可以有脱离现实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可以做主题安排他做的任何事情。书中安排他在科考后离家为僧,为的是完成他的文学使命。

    到此我们可以认定,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是一个形象,贾宝玉也是一个形象。曹雪芹是现实人物,贾宝玉是《红楼梦》中所塑造的文学形象,两者不能相混。现实人物就有现实人物的思想观念,文学形象有文学形象的思想观念。文学形象体现的是作者理想化的思想观念。我们不能要求曹雪芹和贾宝玉的思想观念是一致的,也不能否认曹雪芹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写进《红楼梦》中。

   至于石头和空空道人,则是曹雪芹和贾宝玉的幻影,虽是幻影,但我们还是能分出石头和空空道人说的话哪些是表达曹雪芹的思想观念,哪些是表达贾宝玉的思想观念。就象“作者自云”中的话,我们绝不能认为和贾宝玉有关。而书中的甄宝玉,我们却可以认为是曹雪芹的幻影。

     最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红楼梦》是曹雪芹先生的博客,曹雪芹先生应该一位很早的博民呵呵……《红楼梦》其实是曹雪芹开的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