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人感情出轨为何在古代称为‘红杏出墙’?(图)

(2011-10-11 07:40:49)
标签:

叶绍翁

马嵬坡

红杏出墙

《菩萨蛮》

《蝶恋花》

文化

分类: 秋雨唠史
女人感情出轨为何在古代称为‘红杏出墙’?(图)
   在咱中国有个词叫做“红杏出墙”,其意就是女人出轨的代名词,这个词不要说我们这些成年人了,就连小学生也知道,因为“红杏出墙”这个词出自宋·叶绍翁《游小园不值》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小学课本里有这首诗,其实在叶绍翁之前,早有文人常常会把“杏花”和“墙”联系在一起,喜欢让杏花小姐在墙头顾盼生姿,“红杏出墙”的引申和联想由此而来。

   “红杏出墙”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话本《西山一窟鬼》里: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这个话本说的是裴少俊和李千金不顾礼教的情爱纠葛。

    到了文学鼎盛的元代真定府有个白朴的文化人(石家庄正定人)根据话本里的故事,写成著名杂剧《墙头马上》。从元代以后,“红杏出墙”的说法和用法就愈加明显起来,比如“恰便似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能够折入手,空教人风雨替花羞”。到了近代,“红杏出墙”的用法就固定了下来。

    由于“红杏”、“墙头”在古代文学中的特殊地位,所以,“红杏出墙”在最初只是一种含蓄的指代,到了今天,已经成了指妻子出轨的一个有诗意的代名词。并且暗指这种出轨是事出有因的,”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嘛。所以是含有浅浅的”风流“褒义。

  而到了今天,随着女权的兴起,“红杏出墙”这个词,用法和褒贬色彩发生了更多的变化。很多女同志,开始光明正大的对外宣称:“偶要红杏出墙了! ”

    在现代婚姻中,女人出轨被称之“红杏出墙”,这种说法究竟从何而来呢?

   “红杏出墙”。词典解释“红杏出墙”为:形容春色正浓,情趣盎然。也指红色的杏花穿出墙外,形容妻子有外遇。

    在古诗词中,“杏花”一直是春色的代名词,杨万里有《杏花》诗:“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这也是现代形容美女脸庞的一种很高境界:非白非红,白里透红。杨玉环马嵬坡下宛转而死后,唐玄宗念念不忘,派人去收敛遗骸,美人尸骨不再,只有杏花一片。于是杨贵妃就被民间尊为二月杏花花神。清代小说家李渔认为“是树之喜淫者,莫过于杏,予尝名为风流树”:“种杏不实者,以处子常系之裙系树上,便结子累累。余初不信,而试之果然。”

    墙意味着“隔”,墙两头只有孤身一人,便是怨男怨女,墙两头男女相隔,就是一对痴恋。所以,古时文人就很喜欢把“杏花”和“墙”联系在一起。

    苏轼·《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姜夔·《少年游》:杨柳津头,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

    唐·吴融《途中见杏花》: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唐·宋无《墙头杏花》:红杏西娄树,过墙无数花。

  宋·王安石《杏花》:独有杏花如唤客,倚墙斜日数枝红。

  宋·魏夫人《菩萨蛮》: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金·元好问《杏花杂诗》杏花墙外一枝横,半面宫妆出晓晴。

  宋·张良臣《偶题》: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

  宋·陆游《马上作》: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