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美白衣天使让谁汗颜?

(2011-08-25 09:43:09)
标签:

最美白衣天使

丁欣

苏州

人工呼吸

李秋雨

分类: 秋雨闲谈

最美白衣天使让谁汗颜?
昨日《扬子晚报》报道

  8月17日,苏州市金门路上发生一起车祸,一名伤者倒在血泊之中。这时,一名乘车路过的女医生上来,跪在滚烫的柏油路面上,对嘴中还在冒血的伤员进行人工呼吸。这一幕被路面监控记录了下来,网友亲切地称她为“苏城最美白衣天使”。23日,记者联系上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的这位丁欣医生。

  这位名叫丁欣的女医生,面对口鼻流血、生命垂危的车祸伤者,毅然抛开了世俗观念,置伤者口中的淤血、异味、细菌传染等诸多不利因素于不顾,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嘴对嘴地给其做人工呼吸,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道德积淀呵。因为她选择了见义勇为,选择了救死扶伤,而如今许多医生又难以做得到,所以称其为“苏城最美白衣天使”,她当之无愧。

  虽然丁欣是一名医生,但并非是她当班时间,而且她是一名儿科医生,她完全可以在现场充当一名看客;即便是她受“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所驱使,她可以挺身而出,选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指导人们如何正确施救,帮助急救人员紧急抢救。也就是说,她完全可以选择不去给伤者做人工呼吸。

  在医务人员职业规范中,没有哪一条规定要求要对昏迷的伤者做人工呼吸。如果是在医院当班,就更无需医生去给伤者做人工呼吸了,因为医院里有氧气,有呼吸机,有高效药物,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总比人工施救更科学、更安全。可见,丁欣给伤者做人工呼吸,已经超越了医德本身,可以说是医德的一次升华。

  笔者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几年前非典肆虐时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在防护措施不足的情况下,广大医务工作者将生命安全置之度外,奋不顾身地去抢救非典患者,许多医务人员因感染病毒,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人们也由此感受到了医德的珍贵,体验到了白衣天使的崇高和伟大。

  然而,近年来,频频见诸报端的大都是医院及医务人员的负面报道:有的大收红包,有的狂敛回扣,有的小病大医;有的见钱忘义,将手术患者缝合的伤口拆开:有的见死不救,将因车祸受伤的智障女扔在荒郊野外……至于因医务人员工作失职,造成的医疗事故,更是时有发生。可见,一些医务人员的医德,像遭遇车祸的伤者,似乎已经到了奄奄一息的生命边缘。

  这位医生不寻常。这起车祸的现场急救,并非她的任务。再说当时伤者情况复杂,但她不怕脏也不考虑那么多牵牵绊绊,选择了就地抢救。如果有人以“美丽天使”——不是“最美天使”——来称呼这位古道热肠的医生,我举双手赞成。

  同样在苏州,同样是8月17日,街头突降大雨,一名残疾的乞讨老人在雨中艰难挪动。一个少女打着雨伞冲进雨中为老人撑起一片晴空,被网友评价为“最美丽的仙女”。

  天使、仙女本来都是美丽、可爱的,很难说谁是“最美天使”、“最美仙女”。很可能,她们能做到的,她们的一些同事、朋友也能做到,那样“最美天使”、“最美仙女”的称号就成了溢美之词,即使要用,也应该在后面加上“之一”。

  不管我用不用,反正有些网友是用了。面对这些“天使”、“仙女”,人们是如此感动,以致非用“最美”不足以表达感佩。“最美”这顶过于丰满以致沉重的桂冠,其实反衬出温情淡薄的骨感现实。

  当现实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些事情,当所有人身上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在浮躁中变得越来越少,基本的“常识”“品性”就成了稀缺品。因此,当有人做出本能的举动之后,我们的内心会被天然地唤醒,为此欢呼雀跃。可下一次面对同样的困境、险境,我们又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曾记得,在“最美妈妈”“最美记者”“最美女孩”被媒体热炒时,就有人直言不讳指出,“最美”的背后,暴露的是“最丑”。确实,这一点不假。就拿“苏城最美白衣天使”来说,救死扶伤不仅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职业精神使然。之所以有人为之感动,主要还是因为现在一些医生和医院眼里只有钱,体制让本是对生命热情的医生变得十分冷漠,生活中有太多见死不救的例子。

   可以说,人们的感动,是因为失落。因此,当一个医生常态下履行基本职能时,被媒体当成新鲜事来报道,被人们拔高到道德顶峰,我们千万别误读了这种感动。笔者更愿意看到失落激发起思考,只有当“最美”成为常态,才值得我们真正感动。而一味的感动,只能让救死扶伤这样的起码职业道德永远稀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