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秘:推敲一词灵感源于贾岛的性寂寞(图)

(2011-07-26 00:00:40)
标签:

贾岛

崇仁

《唐诗纪事》

尼姑庵

郑板桥

文化

分类: 秋雨闲谈

揭秘:推敲一词灵感源于贾岛的性寂寞(图)
    中国除了京剧是国粹之外,我认为的唐诗宋词也是国粹,其是中华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文学史上一朵艳丽风雅的富贵之花。学习唐诗宋词可以了解中华文化,培养人的情趣,增强自身文学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可以讲宋词使中国人拥有自我民族的情感和精神。
     在我们中国无论文化水平高低,人人都会背诵几首,有个叫做“推敲”的词,这个词我们都大概知道其意。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总会说要想写好一篇作文用词要反复推敲。“推敲”这个词就来源于唐代大诗人贾岛杰作《题李凝幽居》里面: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根据《苕溪渔隐丛话》,贾岛写好此诗后,对其中“僧推月下门”一句感到不满意,欲将“推”易为“敲”——“僧敲月下门”。贾岛骑驴行路时仍在想着,一边念叨,一边比划,到底是“僧推月下门”形象,还是“僧敲月下门”有感觉?不知不觉间,驴子闯进了时任京城行政长官的韩愈的出行队伍中间。扰乱京官出行,这可是一起不大不小的事件。韩愈在了解情况后,不只未责怪贾岛,还帮贾岛一块思考分析。韩愈认为“僧敲月下门”更好,敲门声在月光下响起别有韵味。两人还由此结下了很深的“布衣之交”——“推敲”一词也诞生了。
    或许有人会惊讶于贾岛的才情,“月下僧人敲门”,一般人怎么也不会想起意境如此幽深的佳句啊。此固然因为贾岛太有才了,但与贾岛的出身和生活环境更有关系。据《唐诗纪事》,贾岛早年曾出家当和尚,法号“无本”。如果贾岛没有当过和尚,他能联想起僧人的夜生活情景?至于贾岛为什么后来又还俗了,也与韩愈有关,这里顺便也说一下。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春,贾岛从长安到洛阳拜见了韩愈,韩对贾的诗文十分赏识,便劝他还俗,参加科举,考试入仕。但贾岛屡考不中,举进士不第,仅做了参军一类的低层小官,这是后话。
    “僧人月下敲门”,其实是一件很风流的事情,本是和尚出轨隐语,诗外反映的是过去一些不守戒规和尚与尼姑之间私会的“潜规则”,说不定就是贾和尚的“经验之谈”。

      男人出家为“僧”,俗名“和尚”;女人出家为“尼”,俗称“尼姑”。但一个人只要出家,不论是和尚,还是尼姑,都是要断红尘,绝六欲。特别是男女间性事,必须杜绝,做到性冷淡。为此,过去寺庙里的山门在太阳一落下后,便要关闭,谢绝香客,与世隔绝。

      但是,“色,食性也”,一个人出家,红尘可断,性欲难灭。若是年老者还好办,有正常性欲的壮男寡女则难了,孤伴青灯是苦中苦啊。于是,总不免有尼姑“思凡”,和尚偷食禁果,难忍寂寞之下,暗渡陈仓,弄出《西厢记》中张生崔莺莺月下私会那出故事来。
     特别是在贾岛生活的唐代,社会上对性的要求宽松,比今天还“性开放”,和尚与香客、尼姑与施主、和尚与尼姑之间,风流韵事不断,不论是“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在当时都不算是新闻。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的关系,便是在武则天出家后搞定的。据《唐会要》,“太宗(李世民)崩,武则天随嫔御之例出家,为尼感业寺。”身为已故皇帝的妃子,当了尼姑后是不可能再还俗的,武则天为什么可能?是因为她与李治“有一腿”,从此事中可知那时寺庵内的“乱象”。

     出家人不得有性需求,如果有,怎么办?比较安全的办法是尼姑找和尚,和尚约尼姑,一般不会与俗人往来,以维护宗教自身形象和内部秩序。和尚庙附近必有尼姑庵的说法,可能就是这么来的。南宋周密著《癸辛杂识》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当年杭州附近有一座名叫“明因寺”的尼姑庵,这庵里便发生了和尚与尼姑通奸的事情。如果有大和尚来庵里了,晚上必会叫出年轻的尼姑陪睡。为了应付越来越多的和尚,越来越频繁的“来访”,庵里想出了一个法子,专门弄了一间“贵宾房”,名曰“尼站”。尼站内安排不少尼姑进去,接待这些有地位、有需要的。

     过去,有的尼姑庵实际就是一处打着“佛门净地”旗号的妓院,庵内的尼姑就是削去青丝的暗娼。在这种情况下,和尚于月色之夜推开或敲开尼姑的房门,更是件自然的事情。为何会有这种“尼姑庵”出现?一是庵主为了“创收”,保持“香火”;二是有的嫖客有特殊的性心理,在腻烦了青楼女子后,对尼姑别有情思,尼姑经不住这种男人三番五次的勾引,而失身为妓。
    自从贾岛将和尚风流现象入诗后,“僧敲月下门”,这句过去出家人出轨隐语,便为更多的“俗人”知晓,不少文人出身的主政官员,甚至将之写进僧尼因性还俗的判词中。
    在清代,画家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县令期间,曾发生了一件僧尼私通案件:当地崇仁寺和大悲庵门对门,崇仁寺内的一名和尚,与大悲庵内的一名尼姑对门相望,日久生情,导致私下通奸。僧尼的保密工作可能没有做好,这事让附近邻居发现了,邻居知道僧尼心虚,便欲敲诈他们。但僧尼不买帐,于是邻居将此风流事告了官。僧尼被传唤到了县衙,郑板桥见他们年龄差不多大小,是天生的一对,文人郑板桥不忍心“煮鹤焚琴”,拆散他们,于是责令他们还俗,结为夫妻。郑板桥提笔写下了这样的另类判词:
             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
             从今入定风规寂,此后敲门月影遥。
             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
             是谁勾却风流案? 记取当年郑板桥。

    民国初期,安徽寿县城内的箭道巷内有座尼姑庵,庵里有一个小尼姑,法号“觉云”。觉云年方二十,人长得漂亮。正值妙龄的觉云,难忍青灯之苦,于是不顾清规戒律,向县衙递交了还俗申清。当时的县长也是文人出身,讲究民主,反对封建,对觉云的行为深表同情,于是在还俗申请作了这样的答复:
               小尼姑,名觉云,
               喜红尘,厌佛门。
               脱袈裟,着锣裙,
                准、准、准!
               准尼姑寻夫君,
               免得僧敲月下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