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中国人时常用“貌似潘安”这句话来夸赞某一个男人的美貌,潘安俨然成了中国几千年来美男的最佳代言人。以潘安的生卒年代算来也不过53岁,据史书说其人生最后并不是个完美的结局?秋雨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唠唠……
潘安(247—300)魏晋时期的河南人,潘安之名始于杜甫《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后世遂以潘安称焉。他原来的名字不叫潘安,而是叫潘岳,字安仁,乳名叫“檀奴”,如果你看金庸的武侠,你就会联想到“檀郎”和“檀奴”的关系。“姿容既好,神情亦佳”。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潘安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他擅缀词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时人称他是一个忧郁的美男作家。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那么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又美到什么程度呢?

史书上直接说潘安长得漂亮的就三个字———“美姿仪”。他自然是外貌又好,气质虽然有关于潘安的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其到底五官如何、身高几尺,他的美貌却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在那时候他就已经有了大批“粉丝”了。
潘安每次出去游玩的时候,总有大批少女追着他,那绝对就是个追星的架势。追着潘安的一批批少女老妇又是给他献花,又是给他献果。潘安每次回家的时候,都能够满载而归,这也就成为了“掷果盈车”这个典故的由来。《晋书·潘岳传》里记载有这个小故事。潘岳每次上街都能弄一车水果回来,自然惹人羡慕,而当“时张载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而返。”《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丑男还有左思:“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张载是被小孩子扔石头乱砸,左思则更惨,挨女人们一顿乱唾。张载和左思都是当时著名文人,掷果与掷石、乱唾绝然相反,这让潘岳的名声更大了。
潘安这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才子,仕途却屡屡受挫,甚是不顺。司马炎建立西晋后,潘安二十二岁时任太尉贾充的属吏,他做了一篇《藉田赋》被司马炎大加赞赏,却招致了朝中大臣的忌妒,由于他们从中作梗,潘安十年没有升迁。其一辈子做的最大的官就是黄门侍郎,还做过几年的“小芝麻官”七品县令。虽然怀才不遇,潘安还是勤政廉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此后在政坛屡升屡降,直到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回到洛阳做了京官,经常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活动,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曾经恃才傲物的翩翩少年如今鬓发花白,饱尝宦海艰辛,学会了趋炎附势。为贾氏外戚集团进行文字煽惑。精彩之笔,当数搞垮太子的阴谋。
那个时候正是“贾氏集团”呼风唤雨的时候。贾南风想废掉太子,潘安也被搅入了这场阴谋之中。只因太子喝酒喝高了,潘安就被安排写了一篇祭神的文章,并让太子抄写。太子早已醉得神志不清,依葫芦画瓢地写了一通。潘安拿到太子写的文章以后,再勾勒几笔,把它变成了一篇谋逆的文章,而导致太子被废,太子生母被处死。潘安不一定是主谋,但他在这起阴谋中绝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最“给力”的作用。
太子死后,赵王司马伦以为太子报仇为名,联合另外七位司马家的皇族一起发动了兵变,入宫除尽贾氏党羽,这个事件史称“八王之乱”。潘安从前就得罪过赵王,赵王司马伦夺权成功后,他立刻就把潘安抓了起来,并判了他一个中国古代最“给力”罪“灭门九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