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吴三桂北京崇祯皇帝李自成袁崇焕 |
分类: 秋雨闲谈 |
汪精卫、李鸿章都是曾被国人骂作“卖国贼”,当然,被人骂作“卖国贼”的远不止汪精卫和李鸿章两人。将历史上溯到明末清初,最具争议的人物莫过于吴三桂了。在很多人的眼里,吴三桂和汪精卫、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丘之貉,被牢牢地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之上。
吴三桂真是个“卖国贼”吗?单看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这件事,也许吴三桂百口莫辩。但是,从吴三桂在此前和此后的表现看,则大谬不然。早在明朝天启末年,吴三桂就已经与满洲人结怨。当时,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担任锦州总兵,一次被四万满洲人所困,结果被吴三桂率二十余名家丁救出。从那时起,吴三桂的孝勇之举就遍闻天下,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书和小说中,多把吴三桂写成个恶毒不忠的坏蛋,尤其是金庸的《鹿鼎记》中吴三桂恶劣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可是,历史上的吴三桂真的是这么恶劣的一个人吗?我认为不是。
可惜,他低估了满清的实力,没有想到,清朝廷打败李自成,统一全中国就如摧枯拉朽一样,一下子一统山河。形势比人强啊,于是他没有办法,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只得在中缅边境抓到明宗室桂王一行人,将他们处死,这样做已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为了保护自己将来的利益,他只得这样做。就算这时候,他对清王朝倒戈一击,也不能扭转乾坤,只能陪上自己的性命。
到这个时候为止,他的错误就是身为汉人,却投靠满人,没有民族气节。但是这件事情拿到现在来看,满人也是中国人,都是中国人,满人统治中原,只要施行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也不是什么坏事。选择道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这是绝大多数人之常情,吴三桂并不过分,只是运气不好,借兵的人是外族人。
从这些看来,他的确是个悲剧性人物,一直都只是根据命运的轨迹在走,只是可惜,他没有慷慨就义,运气又不好,于是成为人们唾骂的对象。真希望,人们在看待吴三桂这个历史人物的时候,能够根据历史环境客观的看待他,多给他一些谅解。他也并不是那么十恶不赦的一个恶人。连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雍正皇帝现在都有人给他正名,那么吴三桂呢?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之后,我们是否可以带着谅解的目光去看待他呢?
如果我们绝大多数人处在他当时的位置,都会做出他当时的决定,最后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只有少数人,能够在当时的情况下以身报国,他们确实是千古忠烈,民族的脊梁,但是如果不是,也不要将之打下十八层地狱。
中国的历史是成王败寇的历史,而一般的国人也喜欢以成败论英雄。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本意是想借清兵剿灭李自成,但不幸的是,清兵虽然帮他实现了剿灭李自成的愿望,但也让他复明的愿望永远化为了泡影。谈起吴三桂,不能不提到历史上的另外一个人,那就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申包胥。
楚人伍子胥因父遭谗被害而出逃至吴国,并于楚昭王十五年(公元前506年)用计助吴攻破楚国都城郢。危急之际,申包胥赴秦国求救,但秦哀公对是否出兵犹豫不决,申包胥就哭秦庭七日,秦哀公终被其诚意感动而出兵救楚。楚国最终因为秦国的援助而得以复国。
吴三桂和申包胥的举动并无本质的区别,只是结果不同而已,倘若清兵入关以后,在剿灭李自成后能自觉退出,吴三桂也许就会像申包胥那样风光无限并名垂青史。很多人都爱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因为冲冠一怒为红颜,这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为了吸引读者,小说家可以这么写,但作为学者,如果也这样人云亦云,则不禁令人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