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葛秃子碗里的面至少早了五个世纪

(2010-12-17 00:04:17)
标签:

影评

赵氏孤儿

 
  
葛秃子主演的贺岁大片《赵氏孤儿》正火着呢,我李秋雨作为一个爱发现细节的人,在影院里进行生物鉴定是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赵氏孤儿》虽然只是一部自然景观戏份不多的历史戏,其中仍然出现了几处生物学亮点,让我感觉自己的电影票钱没白花。  
  
  
  
  
  
  
  
   葛秃子吃面,早了五个世纪  
  
  
  
  
  
  
  
  
 作为一种生物,整部戏里戏份最多的除了人,怕就是小麦了。赏过本片的看官可能有点儿纳闷,片里的确并没有出现过麦浪滚滚的场景,但是那无处不在的面条,却让人看到了银幕之外的片片麦田。  
  
  
  
  
  
  
  
  
 葛秃子饰演的程婴,一亮相就在呼噜呼噜地吃面条。妻儿惨死后,程婴一个大老爷们是靠面馆里的面汤养活了赵孤。赵孤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程婴哄人家的办法就是请孩子下面馆吃面条。  
  
  
  
  
  
  
  
  
 鉴于搜孤救孤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而晋国的疆域正是今天的山西一带,用今天山西人的生活习惯反推回去,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然而两千多年前的山西人,真的能吃上面条吗?  
  
  
  
  
  
  
  
 小麦根本不是咱中国土著的粮食作物,它起源于中亚地区,经新疆传入中原地区的时间不会早于四千年前。在程婴所处的春秋时期,小麦已经比较普及了,《左传》记载,当时温、陈、齐、鲁、晋地都是小麦产区。  
  
  
  
  
  
  
  
 但有了小麦就能吃上面条吗?这中间还差很关键的一步,那就是面粉加工技术。小麦的精加工方法并没有随着它同步传入中原地区,麦子长期以来只是用来蒸制“麦饭”,也就是脱粒去壳之后直接食用,顶多粗磨或者舂成粗粒。  
  
  
  
  
  
  
  
 一直到宋代,苏轼在他的诗中仍然写到“破甑蒸山麦,长歌唱竹枝”。可见所谓的“粒食”,几千年来都是民间吃麦子的主要方式。磨面成粉,长期以来是达官显贵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之后近一千年,公元480年,北魏孝文帝下了一道诏书,赏赐京城耆老,其中面粉与蜂蜜、锦缎和免徭役同列。  
  
  
  
  
  
  
  
  
  
 我们今天吃的烧饼,是自唐朝重新从西域引进的“胡饼”,而面包更是直到利玛窦时期才由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  
  
  
  
  
  
  
  
  
  
 那面条呢?“面条”这个词首见于宋代的文献中,而据考古人员推测,东汉时期的“汤饼”或者“煮饼”是最早类似面条的食物。也就是说,赵孤要想吃上一碗热乎面,最起码要等上五个世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