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为何从古“牛”到今?

(2010-10-02 18:48:10)
标签:

文化

     孔子为何从古“牛”到今?
    一说孔子,有人马上想到那是圣人,高高在上。很严肃的,老是教训人。曾经,孔子被视为一个千古完人,教师的始祖,社会道德的根源。他被册封为大成至圣先师,世袭衍圣。他的话,被奉为治世处世经典,他的智慧,为众人传习千年。这样一个人,可谓千古一圣,几乎可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因此,对他的不敬,就如同在黄帝陵撒野,简直就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其实,这是歪曲,是误解。孔子不过是两千多年前一个有见地、有理想的学者,一个最平凡却又最有理想的老人。孔子不仅不严肃,还很和蔼可亲。举个例子,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去见了南子这个美女,还在屋内聊了很久。子路怀疑老师的作风问题,怕这样影响不好,很不高兴,指责老师。孔子马上辩解说,我如果说谎,让老天讨厌我,讨厌我!这样的老师哪里严厉?简直可爱极了嘛,还很天真。

  孔子十九岁结婚,二十岁生了儿子孔鲤。儿子为什么叫孔鲤呢?那是因为孔子得儿子时,鲁昭公送鲤鱼祝贺,所以孔子就给儿子起名孔鲤,字伯鱼。

  在《论语·为政第二》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什么意思呢?这里的“立”是立于礼。礼仪是人的行为规范,站有站像,坐有坐像。站的时候要有一种浩然之气,坐的时候正襟危坐,看起来端庄典雅。当然,古人的坐是席地,所以次序有首席、副席、主席,我们现在说的“主席”就是从这里来的。

  喝酒的时候,要左手端,右转弯,面带笑容一口干。这些都是礼,也叫规矩。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站得稳,就要学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这些礼节,孔子三十岁就“立”了。你们看看现在,很多人连基本的礼貌都不懂,更不用说“礼”了。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只有堂堂正正地立在天地之间,懂得了礼,才算成了人。四十而不惑。孔子在二十岁到四十岁的这个阶段,在鲁国当过几任管理仓库、管理牛羊的小官,都不受重用。四十岁以后,孔子在一棵杏树下面讲学,所以我们听孔子的话,有时候会感觉酸酸的。杏本来就有酸味嘛。

  孔子之前,中国的教育是在官府里面进行的,孔子之后才有了民间私家讲学之风。孔子是第一个在民间私人讲学的老师,是第一个平民教育家。所以孔子的封号叫“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圣人”,“大成”是说孔子的学问,“至圣”说他的为人和功劳,“先师”就是第一位私立学校的老师,“文宣王”,是说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宣导者。

  当时各地、各个国家的留学生都来求学,孔子怎么收学费的呢?任何人只要拿上十根腊肉,都可以来上学。在《论语·述而第七》里面有记载。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我们知道,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们散布在各个诸侯国,成为各国的精英,也有成为“集团公司老总”的,比如说子贡。孔子在当时不仅学问最大,而且也是精英们的精神领袖。五十一岁在鲁国做了大司寇,五十四岁开始周游列国,向各个诸侯王宣讲他的思想,但都未见用。就这样,整整奔波了十四年,一直到六十八岁,才回到鲁国。开始著书立说,编订六经。

 

  也许,修习中华传统文化,学习《论语》等经典著作,并不能马上用来找工作或者升职,甚至不能用来对付某些陷害你的小人,但是,可以养气,可以养德,可以让人变得温和,安静,从容,可以补上体验性的思维修养。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所具有的知识大多数是实证性、可证明、可量化的知识。缺乏的是自我体验性的修养,比如说快乐的体验、人生的境界等。

  中华文化里面的智慧就有这样一种作用,能帮助我们体验一种境界,让很多事情豁然开朗。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引用宋词来表述人生的三种境界,对我们来说很有启发。他说,古今以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莫不经过三种境界:第一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很寂寞,但是是做大事业、成大学问必需的开端;第二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很困难,但是要坚持,而且无悔;第三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要寻找的人,突然在灯火阑珊处出现了,那种胜利的喜悦无法言表。

  这种境界不能马上给我们带来效益,但是却可以让我们心胸开阔,可以让我们豁然开朗,可以给我们带来心灵深处的愉悦。融入这种体验,精神上会更加充实和不可战胜,从而助我们成功。

  这就是孔子和他的儒家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吧。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四书五经是儒家文化的经典,而《论语》又是经典中的经典,所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