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时代众多诸侯,只有只有刘备、曹操、孙权是最成功的三个诸侯,为什么呢他们会笑到最后呢?
识人方面。所谓识人,是指辨别某人是否是人才,从而为己使用。在这方面,显然是孟德大哥更胜一筹。 《曹操》
他是真正做到了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他任用的曹家的兄弟,各位百夏侯将军无一不是能力出众,出类拔萃;而张合,张辽,徐晃,文聘,庞德都曾是曹操的敌人,但他善于录用人材,才得以使这些人各尽其用。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骂他祖宗的陈琳,暗算过他的儿子,侄子和得力大将典韦的贾诩也得到他的重用。徐庶有才,他感到徐庶在刘备手下干太可惜了,所以才千方百计要挖走这个人才;甚至在赤壁之战前,他竟同意了蒋干去劝说周瑜这个荒唐的主意,原因是周瑜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许攸和蔡瑁都是人品极差之徒,但曹操会人尽其才,分别用他们破了袁绍,操练了水兵。庞统在孙权那里碰过钉子,在刘备那里也险些不受重用,但他在曹操那里进连环计时却受到了曹操的厚待,因为曹操知道他是个人材。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曹操仍然纵容他;赵云大闹长坂坡,曹操却不忍要他性命,都是曹操识才、受才的表现。
但孟德大哥也不是什么才都用,只用对他有用的人才。张松过目不忘,可除了把自己主公的地盘卖给他人之外,他什么都不会;杨修倒是有才,可除了让他猜个谜语,打个哑谜之外,他也就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弥衡是个内分泌失调型,经常发点牢骚,行为反常;吉平医术倒是高明,可惜老拿毒药当“男士口服液”。所以这些人自然排除在曹操的用人名单之外。
《刘备》
反观孙刘二人,在识人上表现平平。刘备得到诸葛亮全靠别人推荐;孙权用的都督也是一个推举一个。所以说孙刘在识人上不如曹操。
在用人方面。所谓用人是指对人才的使用。俗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这方面表现得最好的应该是刘备。自从请来了诸葛亮,刘备便将军政大权交给了他。在关张还表现出对诸葛亮计策的怀疑的时候,是刘备将剑和帅印果断地授于诸葛亮,让他指挥战斗。这并不是说刘备可以甩手不干,退居二线了,而是说他认为诸葛亮可用。在赤壁之战后追击曹操的人选上,刘备一直反对关羽出战,事实说明他是对的。而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认清了马谡的本质虽然有点回光返照的意思,但你不能不说在用人方面刘备比诸葛亮更有先见之明。
而曹操生性多疑,这注定了他在用人上必然失误,有时使用人才时还不忘加上几个指示,留下一点“意见”,束缚了人才们的手脚。孙权的失误虽然不多,但有时却不够果断,比如赤壁前战和两派的争论,还有用鲁肃去讨荆州明显是个错误。
《孙权》
待人方面。所谓待人是指对人才的待遇,包括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综合三国的待人政策,总体来说还是东吴最好。
曹操的待人政策属于卸磨杀驴型,在他得着你的时候,他可以给你上马金下马银,但一旦你没用了,你就一文不值了。许攸,刘琮,荀家叔侄的教训就是前车之鉴。特别是他梦中好杀人,万一被他在梦里宰了,多冤哪!
刘备的手下也不好干,干得活不但多,而且还累,得的好处却没少。法正为刘备立下汗马功劳,只不过稍铺张了一点,就被叫去挨了一顿“表扬”。刘封以为当了刘备的干儿子就有恃无恐了,可是犯了错也照样被“咔嚓”了。
三国的这三位大哥相比较起来,孙权的待人还是比较可以的,对自己的属下称兄道弟,大有“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做派。正因为这样,东吴众将才会团结,击败了曹、刘大军的进攻,孙权的部下叛徒没有几个,这也许和孙权的用人之道有着很大的关系。

九星易学文化传播与发展中心QQ:819924865
1328651588 电话(0311)85302438
15131189404邮箱819924865@qq.comhttp://wpa.qq.com/pa?p=1:819924865:42说明:因一个qq只能加好友500个,因此,定期删除不太联系的QQ号,以便能让更多的朋友加进来。请大家加好友时随意选择QQ号加,如果加不上可加另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