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同学张英伟家窗台的喜鹊窝实拍镜头

(2010-04-28 07:15:35)
标签:

杂谈

分类: 秋雨闲谈

喜鹊搭窝竟阳台上筑起喜鹊巢
   往常一说起喜鹊巢,我们往往就会想到为它是搭在高高的大树上,远离咱们的视线。四月二十四日我们同学聚会午宴过后,我们到同学英伟家见到了一件大家一定也没见过的稀罕事。老同学张英伟家窗台的喜鹊窝实拍镜头

   午宴过后,老同学英伟让秋雨去他的住处看看风水怎么样,我欣然答应了,英伟的房子在鹿泉的龙泉花园买的,这里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离市区也就几分钟的路程,一支烟的功夫就到了龙泉花园,到了以后,他说我家很特殊,你们能猜到哪个是我家,我们当时就能郁闷了,现在的多层楼外观都是一样的,谁能猜到,他说你们细心看,我一眼就看到有家窗台有个大大的鸟巢,我立马就问他有鸟巢的那家是你家对吧?他大笑点头说秋雨你太有才了。喜鹊巢搭在厨房西北角窗台上,紧贴窗户的玻璃扇,和我同行的同学代军和培树终也没见过搭在窗台上的喜鹊窝,这是人类与鸟类和谐共存见证。老同学张英伟家窗台的喜鹊窝实拍镜头

   英伟说,这个喜鹊巢已有好几个月了,搭在厨房的窗台上,凭空而来的喜鹊让他们一家感到格外幸运,为避免打扰喜鹊,她们不仅关闭窗户,就连晾晒衣服也都小心翼翼的放在阳台内。前些日子,忽然发现巢内多了几个喜鹊蛋,两只喜鹊开始轮流孵卵,可是不知为什么,这几天两只喜鹊偶尔才“回家”一次。直到我离开,也未见喜鹊的踪影。英伟问我这个喜鹊巢带着好吗,有人说脏乎乎的,影响“市容”,是留还是弃。老同学张英伟家窗台的喜鹊窝实拍镜头

    从几个方面和他说了这个喜鹊巢是好与否。跟据科学工作者调查,喜鹊一年的食物当中,80%以上都是危害农作物的昆虫,比如蝗蛄、金龟子、夜蛾幼虫或松毛虫等,15%都是谷类与植物的种子,也食小鸟、蜗牛与瓜果类以及杂草的种子。所以,喜鹊对人类是很有益处的,它是一种对人类有益处的益鸟。

   你去读古代儒家的一些杂文,就会发现,喜鹊的地位居然非常贵,被捧为“圣贤鸟”,英伟接着去追问为什么又称为“圣贤鸟”,其实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古人认定,喜鹊一年到头,不管是鸣还是唱,不管是喜还是悲,不管是在地上还是在枝头,不管是年幼还是衰朽,不管是临死还是新生,发出的声音始终都是一个调,一种音。而儒家眼中的圣贤、君子,就是要表现得像喜鹊那样恒常、稳定、明确、坚毅、始终如一。因此,儒家经常要求人们向喜鹊学习,把喜鹊当成圣贤的某种模板。老同学张英伟家窗台的喜鹊窝实拍镜头


   古代的北方人同样每天都和喜鹊相伴,甚至本能地把喜鹊当成了出门求事成功与否的征兆,但是,恐怕没有人真正研究过、长时间地观察过喜鹊,他们看到的都是些“大概”,定义的都是些“意境”,取用的都是其“轮廓”。因此,喜鹊进入传统文化的眼帘、脑海、心壤的,就是那个单调、沙哑,听上去并不动听但却“稳定如常”的嘎嘎声。
同时,喜鹊又是一种最“世俗”的鸟,因为它和人类的日常生活太贴近,很容易就被借用了。中国古人取的鸟名并不多,到今天能够成为鸟类科学称呼的,更不多。而喜鹊一直被沿用,就在于它的“民众认知度高”。古人取鸟名多半不是科学定义法,而是“文学定义法”,喜鹊的“喜”就是个鲜明的例子。有人说,“喜鹊”连用,见于宋代彭乘的《墨客挥犀》:“北人喜鸦声而恶鹊声,南人喜鹊声而恶鸦声。鸦声吉凶不常,鹊声吉多而凶少,故俗呼为喜鹊。”后来,又叫“灵雀”。老同学张英伟家窗台的喜鹊窝实拍镜头

老同学张英伟家窗台的喜鹊窝实拍镜头


    既然称“喜”,一定会有个附会式的典故,我在古书上找啊找啊,终于在唐代张鷟的《朝野佥载》卷四中,找到了这么一个传说:“鹊噪狱楼”,故事与“乌夜啼”颇为类似:“贞观末,南唐黎景逸居于空青山,有鹊巢其侧,每饭食以喂之。后邻近失布者,诬景逸盗之,系南康狱月余,劾不承。欲讯之,其鹊止于狱楼,向景逸欢喜,似传语之状。其日传有赦。官司诘其来,云路逢玄衣素衿所说。三日而赦至,景逸还山。乃知玄衣素衿者,鹊之所传也。”喜鹊的叫声为“喳喳喳喳,喳喳喳喳”,意为“喜事到家,喜事到家”,所以喜鹊在中国民间是吉祥的象征,这也是喜鹊叫做“报喜鸟”和“吉祥鸟”的理由。

  英伟听了秋雨几句胡侃,长叹一声,幸亏我没有听他们的,我差点把吉祥赶跑啊,蔡培说英伟你不要我请到武清去,英伟说你做梦吧,这是我老张的吉祥物,自从有它,俺老张天天发财,你想都不要想,今天让你姓蔡的小子看看已经不错了。。。呵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