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选课之选
徐永恒
“所谓通选课之选也,非GPA之选也,非考试易过关之选也,亦非师之风采之选也,乃大师名师严师之选也。”
收到一些大学生的邮件,列举了一些上大学后的困惑,要求我不要只谈中小学生的成长和家教问题,能否作为大学的过来人,对他们也给点力?
这个要求也是自己关心的一个领域,因为自己家里也有一个大学新人,同样面临着这些同学遇到的问题。
我习惯凡事少做空洞的概述,更愿意探讨具体的问题和方法,今天就谈谈一个困扰许多大学生的问题——该如何选择通选课?
通选课是许多大学尤其是综合性大学都普遍开设的一个“课种”(我瞎编的一个词),区别于公共必修课和专业课。公共必修课和专业课都是学校和院系指定必修的,所以没有讨论的余地。
大学生交学费上大学,就是为了学知识,能为学生提供质量如何、数量如何的课程,肯定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在大学里有课程建设一说。像北大、清华等比较好的大学,除专业课比较扎实外,每学期能为学生开出数千门通选课,授课的老师也不仅限于本校老师,能给学生比较充分的选择空间。老师们也在这种选课机制中承受着来自学生和同行的压力。
现在许多大学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都采用GPA(grade-point
average,意为平均分数、平均绩点),这个制度对学生的通选课选择影响不是一般的大,因为保研、留学都要看GPA,似乎只有找工作还没看重GPA,工作单位一般更看重学生出自哪所大学以及有过怎样的学习、实习经历。
在这些背景下,大学生们选通选课,往往有这么几种选法儿:
一、一切为了GPA。只要老师给分高的就选。有些老师对学生确实比较“友好”,给出高分的比例很高,甚至每学期考试结束后专门到教务部申请提高高分生的比例——这实际上是为这门课打一个“广告”。当然大学为防范这种情况,对高分的比例一般都有规定。还有一些老师则不太“入世”或迂腐得不可爱,对学生比较“严格”,给出高分的比例很低,总是从严掌握。这样,很多同学从师兄师姐那里探听分明,或在评课论坛上潜水归来,就拿定了选课的主意。
二、怎么好过关怎么选。通选课的成绩评价,有通过考试的,考试又分开卷、闭卷的;有通过写小论文的。考试当然有考题难不难的区别,论文当然有要求高不高的区别。许多同学就是根据这些信息来选择。
三、根据老师的名气、风采等来选课。这是一个追星的时代。大学里也有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明星教师,一类是学术名人,一类是帅哥美女教师,还有一类本来就是社会上的明星人物,如在对外经贸大学任教的歌唱家刘欢——据说刘欢课也讲得好,但我没有听过,他当学生时我领略过他演唱法语歌曲前对作品的阐释,应当是个不错的老师。我在北大的两位同学,中文系的孔庆东、新闻传播学院的阿忆,因为出镜多,也都成为了明星教师。选这类老师的课,或多或少都有粉丝满足和偶像近距离接触的动机。当然,对正处于青春浪漫期的大学生来说,青年男教师长得帅,青年女教师长得美,或者语言风趣幽默,的确可以作为选课的理由,如果再加上他们在学术有一些造诣,课堂上能留下一些真东西,那就真是不错。
四、把通选课当放松。重点大学的学生,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往往专业课程负担很重,于是有的同学就把通选课当作专业课之外的放松,如选修“西方电影史”,一学期下来,在课堂上就看了不少电影。这门课还有两个好处,就是能增加一些谈资,英语口语也有提高,尤其是学会几句地道的英语脏话——在大学里,不会几句这个还怎么混?
不过我以自己过来人的经验,对自己的孩子提的选课建议是:在大学里选通选课,关键是要选老师的学问和执教的态度。如果老师学问高深,执教态度严谨,这门课就非常值得选。学问高深,一定能让你增长不少见识,受到很多启发。执教严谨,则会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相应的训练也比较到位,这样你才能学到一丁点这门学科的思维和方法,为以后继续深究打下基础,不至走上旁门左道。除此之外的其他因素,都可不在考虑范围,像老师给分友好呀、考试容易呀、口才好呀、名气大呀等等。
另外,综合大学的通选课一般文科类课程更多,这有综合大学强调文理兼修的原因,也有理工科的课程要求有一定的数理化基础知识的原因,这样,文科生往往对理科通选课没多少选择的余地,最简单的文科数学一般都纳入必修领域了,而理科生如何选文科课程则相对复杂一些。我的建议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大学期间总是选择某一类学科的通选课,如喜欢经济的选经济学类,喜欢法律的选法学类,喜欢历史的选历史学类——当然,一般大学会要求学生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现代技术、人文艺术等领域都各选一两门通选课,且用学分来进行调节,这个也只好服从,但学生心里一定要清楚,浅尝则止的广博不如深究某一门学问带来的乐趣多,最终能够让思想的清泉涌流的人往往是愿意往深处打井的人。
大学的通选课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许多老师把本专业的专题课拿来作为通选课向全校公开,这样就会出现专业的学生和非专业的学生挤在一起听课的情景。我觉得只要你对某个专题感兴趣,又知道老师的水平高,那就完全可以选择,而不必在乎身边坐着的是已经有专业基础的高年级学生甚至研究生。道理很简单,一个寺庙要有得道的高僧,也要有大和尚和小和尚,而小和尚的功夫肯定比大和尚要差,但悟性又是另一回事了。非专业的学子,因为没有所谓专业基础的束缚,对课程的收获和见解往往能够另辟蹊径也未可知。况且,同样的课程,同样的老师,专业和非专业的学生学而不同,其实也是不亦乐乎。这学期,读理科专业的孩子在北大选了一门历史学的专题课“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顾名思义,这门课似乎属于可深可浅那类,但讲授者是治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权威教授阎步克,那就要另当别论了。难怪从高二就告别历史课本,更没学过中国通史的孩子听了阎老师的课后大呼过瘾,“如坐春风”,在繁重的数学、物理作业之外,兴致勃勃地阅读老师开列的那些历史书。
总结起来,可以比照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提出的“大师论”(或为“大学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仿造出一个“选课论”:“所谓通选课之选也,非GPA之选也,非考试易过关之选也,亦非师之风采之选也,乃大师名师严师之选也。”
2011.4.1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