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考自主招生考试大学指南北大清华教育杂谈 |
分类: 大学指南推荐 |
《大学指南》 University Guide
面向立志报考重点大学的高中生
2010年
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全解析(2)
原载:《大学指南》2010年第4期
策划|《大学指南》编辑部
撰稿|《大学指南》记者 朝夫 陈明灼 聂俊 徐磊 刘征
高校自主招生面试分析
考察重点是思维、创新、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如果你通过了自主招生高校的笔试,那么,一般说明,你在高中的学习比较扎实,应试成绩比较好。而各名牌大学的自主招生,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就是要招到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都更强的优秀高中生。为此,自主招生设计了面试这一环节,来重点考察考生在笔试中未能完全测试出来的潜力。
组织自主招生的高校,大多是在笔试成绩公布后,选择名列前茅的一部分学生(通常称为笔试出线)举行面试,也有少部分高校在笔试举行后马上进行面试,最后的结果综合笔试、面试的成绩。但在面试的两种时间安排上,以第一种最具代表性,也最能反映出面试的意义与作用。
以北京大学为例,北大的面试便是按第一种时间安排,而且所有考生全部到北大本部进行面试。这种安排当然会增加一些旅行成本,但对考生有几个好处:面试期间,可以听到北大的招生讲座、专家的学术讲座,可以感受北大的校园氛围,可以和来自各地的精英牛人们交流切磋。
笔试、面试的成绩有加权计入总分的,也有自然加总计分的,北大便属于后者。北大笔试的每一科语文、数学、英语、文综或理综,以及面试都是百分制,总分为500分。今年北大在面试中试行了“双95分”和“双不及格”的面试评分方法,即:如果三位评委中的两位同时打出95分以上的分数,无论笔试成绩如何,都将直接晋级;反之,如果现场评委中有两位同时给出面试不及格的评定,也不再考虑笔试成绩,直接淘汰。
面试题绝大部分没有标准答案
每年面试结束,媒体都会报道一些各高校的面试题,学生从中可以发现,绝大部分面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这也得到了各高校招生专家的证实;当然,有的面试题会涉及到某个概念、某项知识,它是有答案的,但面试的目的不仅仅是学生要回答出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要以此为基础,陈述自己的观点,参与进一步讨论。
“假如你是联合国秘书长,该如何解决索马里海盗的问题?”“有些科学家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提出反对意见,你怎么看?”“何为碳汇,谈谈对碳排放交易权的看法。”这是今年北大的几道面试题。
“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会帮助谁?”“一根火柴在不能折断的前提下,如何摆成一个三角形?”“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什么重大的化学发明?”“《阿凡达》很火,欧美大片、日本动漫也很受欢迎。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发展中国文化?”这是今年清华的几道面试题。
“如果以后发现很多人都比你优秀而失去了优越感,你会怎么样?”“如何统计上海公交车的数量?”“金融危机对农村有何影响?”这是今年复旦的几道面试题。
“(英文试题)若你准备出一本书,你会选择哪些话题,从哪些方面进行策划?”“你认为2010年房价是涨还是跌?”“谈谈你对奥巴马获诺贝尔和平奖的看法。”这是今年浙大的几道面试题。
从上述面试题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面试题确实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却不意味着没有相应的知识基础,而这些知识来源的范围不以高中教材为限。因此,立志报考自主招生高校的同学,平常应注重课外阅读,科技、人文、社会等方面的著作和新闻资讯都要涉猎,为自己建立一个相对广博一些的知识结构。
面试考察的重点是思维能力、创新潜力、沟通能力
虽然有少数高校在面试中偶有让学生抽出一道数学题,到黑板上解题或证明的考法,但多数高校都是把考生分成5~7人的一组,每人抽出一道题,准备10~20分钟后,同时进入面试考室,先做简短的自我介绍,然后发表对所抽题目的看法。当所有人都进行了第一轮陈述后,考生可以补充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就别人抽到的题目或发表的看法补充自己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考生之间有互动,主考老师也可能提出反问或新的问题。如今年参加上海交大面试的一位江苏宜兴考生,在自我介绍中提到自己来自宜兴,交大主考老师立刻问他“宜兴有什么特产”,考生回答“紫砂茶壶”,考官紧接着又问“请讲讲紫砂茶壶的来历”。这些追问和反诘往往会让考生们紧张出一身细汗来。
从面试的形式以及上面列举的面试题目可以看出,高校通过面试想要达到的目的主要是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以及观察、猜想、引申等等;创造能力,如善于发现问题,善于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善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等;交流沟通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善于倾听、善于在交流中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要害,善于引导他人而又与人为善,并不咄咄逼人等。
思维能力和口头交流能力的训练是有章可寻的,但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注重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养成喜爱观察、发现、思考的习惯,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善于交流讨论,经常与他人一起就共同感兴趣的科学、文化、时事问题等进行观点碰撞。
面试的准备重点是心态的准备
虽然各大高校都反复强调,参加面试无需准备,更不要指望通过大量练习使自己的面试能力在短时间内产生飞跃。但从应考的角度讲,任何学生从接到面试通知那一刻起,都不可能不对即将到来的面试进行准备,其老师、家长也都把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面试辅导资料用于帮助学生准备面试。
总结一些成功通过面试的学生及其老师、家长的经验,我们提醒有志于报考自主招生高校的同学们在面试准备过程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面试的准备首先是心态的准备。通过了笔试,你在高校老师心目中已经是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了,而通过面试的面对面交流,老师们希望亲眼看到一个阳光、自信、平和的学子。因此,考生应当尽量表现得自然、放松,甚至自然流露出这个年龄段应有的孩子气。有的考生为了博得主考老师的另眼相看,“剑走偏峰”,或表达一些十分激烈而又依据不足的观点;或抢着说话;或遇到问题回答错误后仍强词夺理等,这些都是应当避免的。应当改变面试是一场考试的观点,而把它看作是一次见面交流,因此最后的结果不是谁输谁赢,而且大家都获得思想上的收获。
第二、除了心态、心理的调整外,面试前一段时间,仍然需要收集一些参考资料,用自己的思考、笔记分类归纳一下自己应当关注的有关问题,如常识性问题、时事热点问题、科技经济文化社会问题、思想道德和价值观问题等,与老师、同学进行模拟面试,通过这种模拟的面试交流,不仅可以练胆,可以考察自己的思维活跃程度,还可以掌握控制合适的语速、讲话时控制好时间等技术性本领。
第三、许多同学容易把面试的重心仅仅放在回答问题上面,其实与面试有关的所有环节、细节也是主考老师重要的观察对象,如考生的着装是否朴素大方,考生进场、退场是否文明礼貌,与同组考生之间关系是否融洽、相互合作是否协调等。
第四、遇到不懂的问题怎样应对?在面试中抽到自己完全不懂的问题是所有考生都无比担心的,但每年的面试都会有考生抽到这样的题目,而且比例不低——这种时候是最考验考生心理素质的时候。建议同学们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要沉着冷静,在准备时间段抓紧思考,自己对问题知道多少、能回答多少、有没有发表一些与此相关的看法的可能等,然后在正式回答时首先要虚心承认自己目前还不能回答好这个问题,但愿意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也许在接下来的讨论段,其他同学对你这问题的发言打开了你的思路,或者你对别的同学的问题发表了很好的意见,这些同样能让主考老师看到你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而且事实上,主考老师对于同学们抽到的题目是否超出一般高中生的知识面心里是有数的,对这部分同学如何回答会更关注一些。
总之,面试是各大高校对自己想要录取的优秀高中生的一场现场见面会,只要你保持积极而又平常的心态,在见面交流中表现出自然、自信、好学、善思的自我,就一定会获得自己心仪的大学的青睐。
专家点评
面试更着重考察学生的学术能力
认为面试题刁钻古怪其实是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