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OUT了吗?

(2010-03-12 10:49:42)
标签:

诗歌

杂文

文学

教育

新闻

课堂内外

文化

分类: 教育随笔

文学教育随笔

诗歌OUT了吗?

徐永恒

 

    昨天下午,课堂内外杂志社在重庆一中举行“创新作文大讲堂”,我们邀请了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以研究诗歌著称的董小玉教授为同学们讲授“诗歌的语言思维与语言艺术”。我在主持时说,各种文学体裁,好比是“大珠小珠落玉盘”,而诗歌是盘中最美丽、最明亮的一颗大珠。
    不料董老师开讲不久,引用零点调查公司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五大城市的市民调查结果说,目前在中国城市读者中,最喜欢的文体是新闻和小说,最不喜欢的文体是杂文和诗歌。
    二十多年前在我上大学读诗、习诗时,董老师就已经开始研究诗歌了。今天,面对新一代读者,说到自己钟爱的诗歌已坠落到最不欢迎的文体,她的表情和语气流露出深深的伤感。
    我也深感意外和遗憾,为诗歌,为我们这个有三千多年诗歌史的“诗国”。
    为什么今天的读者更喜欢纪实的新闻和模拟纪实(虚构)的小说,而不太喜欢以批评、立意见长的杂文和以抒情、哲思见长的诗歌呢?
    我猜想,这一定是某种现实原因的反映。新闻在今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新闻几乎已成为生活的总和,任何事情的发生、任何状态的变化,首先都是由新闻来表达和传播。而小说,和生活保持着距离,但又通过模仿生活来表现生活,通过虚构来表达真实。老实说,作为一种文体的发展现状,中国的小说与世界水平相比,差距不是一点两点。但中国的读者依然把小说列为喜欢的文体,我想这是对中国小说家们的厚爱和期待了。
    我不太理解的是,杂文,这种报刊、网络随处可见的文体,这种反映中国现实最快捷、表达作者意见最直接的文体,这种被鲁迅喻为“匕首与投枪”的文体,为什么会不受欢迎?今天的中国人,几乎天天都有可能被杂文“砸”中,像“开胸验肺”“以身试药”“周公拍虎”“黑窑奴工”“处女卖淫”“钓鱼执法”“官员嫖幼”这一系列奇闻,我们可能在第一时间没有看到新闻报道,但总是很快能通过一篇篇辛辣犀利的杂文得知,在这片土地上竟然发生了如此惊世骇俗的事情。想来想去,人们不喜欢杂文,可能原因就在这里。杂的文,总是与一个杂的时代相联系。“杂的文”,这个概念不是我发明的,著名杂文家、赛车运动员韩寒就把自己的杂文集命名为《杂的文》。
    而诗歌的落寞,不光与时代的变化有关,也与人们心灵的变化有关。今天的中国,经济、金钱、物质,占据了政府和民间的议事日程,也占据了绝大多数人们的心灵空间,诗歌不可能不被边缘化。但是,就像久居闹市的人,偶然见到朝露与清泉,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心灵莫名地悸动了一下,为了保持我们的心灵还有这种悸动一下的反应能力,诗歌,还是不应当忘却的。
    余光中曾经说过,我们可以不写诗,但一定要学会欣赏诗,要学会诗意地生活。
    其实,广义的诗歌,包括余先生所讲的“诗意”,是很难被排除出生活的,哪怕我们今天已不再“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钱钟书曾经说过,唐之诗在诗,宋之诗在词,元明清之后,诗在戏曲小唱。钱先生所说的诗,是指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特别是其普遍情感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达形式。套钱先生的话说,当下中国的诗既在“诗”,也在各种“非诗”但又能表达人们普遍的感受与情感的各种文体,尤其是各种新媒体文体上,如网络上的博客、网文、跟帖、微博等。
    回想我自己上中学、上大学的时候,诗歌的确是一颗最大、最明亮的文学明珠,那时候没有人不同意“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那颗宝石”的说法,那时候的学生平均都拥有好几本诗集,即使没有印刷文本,也一定会有自己精心摘录的手抄本。我相信中国学生爱诗歌的传统并没有完全失去,我知道不少中学生依然有自己的诗歌手抄本,虽然其中主要是流行歌曲的歌词,但很多蕴含诗意的歌词本来就是诗,今天的青少年喜欢这样的诗完全正常。
    我很高兴董老师在讲座中专门花一段时间来讲爱情诗。诗歌是关于情感和幸福的艺术,学会欣赏爱情诗,甚至写作爱情诗,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件有益无害的事情,试想,如果在给心爱的人的伊妹儿上、手机短信上,能写下一首情感真挚、语言富于诗意的情诗,那不是更容易打动人心吗?
    作为这次讲座的主办方,我们向中学生推广诗歌,还有一种实用性、工具性的考虑,就是诗歌对思维、语言的训练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能够读懂诗歌,能够感受到那些排列整齐的文字内在的诗意和密码,标志着一个人获得了一种起基础作用的学习能力、感知能力、探索能力,包括联想、猜想、想象,分析、归纳、演绎,形象思维、抽象思想、逻辑推理等等。而这种能力,对一个读书人、文化人来说,是最基础的能力。很难想象,一个读不懂诗的人,能读懂哲学;一个理解诗的抽象性有困难的人,在理解数学与物理的抽象性时会没有困难。我曾经看过一个材料,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九个大法官,相当多的在大学本科时学的是文学或历史,因为推敲法律,就是在法律文本的文字间“当侦探”,而这种能力恰恰可以通过学习文学或历史获得,因为学习文学和历史的过程,也是在文本、文字间“当侦探”。
    所以,无论是考虑心灵的慰藉、人生的幸福,还是从训练脑力的实用工具出发,我相信,人们会再次认识到诗歌的价值,诗歌不会OUT。

    2010年3月12日

 

 
你喜欢诗歌吗?最多可选1项
发起时间:2010-03-12 11:00    截止时间:2010-05-12 10:00    投票人数:0人
  • 0(0%)
  • 0(0%)
  • 0(0%)
  • 0(0%)
投票已截止
最后投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