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解读德国会展业:服务行业的一朵奇葩

标签:
德国会展业服务行业家居杜塞尔多夫德国展会a6杂谈 |
分类: 社会时事 |
全方位解读德国会展业:服务行业的一朵奇葩
经济贡献不可小视
德国现有展会公司约100家。其中40家有能力举办国际展会。德国展会公司的投入平均每年约为5亿欧元,年营业额平均约达26亿欧元。2007年的展会收入是26.5亿欧元,比一年前25.5亿欧元的收入增加了1亿欧元。2008年的展会收入即营业额预计在27亿—28亿欧元之间。展会的效益主要不是体现在营业额或利润上,而是在于带动了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比如出租汽车业、餐饮业、旅店业和商业等。有人说,“展览业1欧元的营业额可以为举办城市的其他服务行业带来5欧元的收入”。
展览会连带经济效应显著
展览会实际上也是订货会。通过展会形成的订单对德国经济的影响虽说是间接的,但也是巨大的。据德国展览业联合会的统计,从2001年到2007年,通过展会形成的订货合同每年都在230亿欧元左右。这些合同产生的直接社会效益是确保了25万人的就业岗位。目前,与展会经济非常密切的德国企业有56000家。这些企业为了准备展出并保持对外联系,包括与展会公司和客户直接沟通并组织商业洽谈会等,都设有专职人员。各个公司的专职人员平均为1.9人,由此而形成的社会效益等于创造了10万个以上的全职就业岗位。
德国展会频繁。除了国际博览会外,还有展示地方特色的当地展会和跨区域展会。这类展会2007年在德国举办了167场,展商达54222家,展台面积为1542631平方米,观众6461399人。频繁的展会造就了一大批专门依靠展会生存的企业和职业,比如专门搭建和拆卸展台的公司、展台设计师、展会规划师、咨询公司和搬运公司等。据统计,仅仅是搭建展台的专业公司,2007年的营销收入就达17亿欧元,招募的员工为8300人。还有一些小商小贩、家庭旅馆以及培训展台服务员和讲解员的培训公司,也都是专门依赖展览业生存的。
博览会是一座城市的名片
引领行业时代潮流、符合客户和观众要求的展会,不仅可以提高展会公司的知名度,而且可以为举办城市增辉添彩。2008年9月4日至9日在柏林举办的“国际娱乐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博览会”就属于此类代表时代潮流的高档博览会。由于展品大多是厂家科技含量极高的最新产品,体现了该行业最新的科技成果,因此吸引了来自126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客户,参观人数高达22万。参展商来自63个国家和地区,有1245家,现场成交额30多亿欧元。更重要的是来自67个国家和地区的6560名记者,代表1400家国际媒体对博览会进行了全方位立体性的跟踪报道,从而使得展会和柏林市的名气及人气大增。
堪称“世界会展王国”
德国有10个会展中心室内展厅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其中,仅汉诺威一家展馆的厅内展出面积就达495265平方米。“世界会展王国”的称号,德国当之无愧。其实,这一称号并不完全系指展览会和博览会的档次和数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展会这个平台每年为世界各国和地区20万以上的展商(参加国际展会的展商16万,参加国内展会的展商5万)和生产厂家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的场所。没有交流就没有信任,没有信任也就没有买卖交易和商业机会。这是德国商界公认的一个信条。因此,德国每年举办的商贸会议有1万多场,与会者高达250万人。此外还有与展会密切相关的其他活动。这类活动的参加者每年也有近190万人。
从德国近期会展业发展走势中,人们不难看出该行业显示出的三大信息:一是展会与商贸洽谈会、经济研讨会相结合是未来国际展会的发展趋势。二是展商和生产厂家利用展会开展公关和联谊活动,打造自己的销售网络或进货渠道。三是举办城市充分利用展会提高自己的国际形象,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会展业经久不衰有奥秘
德国会展业何以如此发达,历经百年而不衰的奥秘何在?《德国经济展会与博览会委员会》的调查表明,德国有一支常年参展的企业队伍。他们是支撑展览业发展的中流砥柱。这支队伍代表着56000家德国企业。他们既是展会的展商,同时又积极参与商贸洽谈会。从结构上看,这些企业基本上属于中小企业。其中44%的企业雇佣员工人数在50人以下。另有40%的企业,员工人数在50人-499人之间。从营销收入看,营业额在250万欧元以下的占32%。营业额在250万-5000万欧元之间的占47%。他们之所以常年参展并参加经贸洽谈会,是因为他们要运用这种“最重要的营销工具”或手段实现利润。这些成长型的企业有技术,也有创新产品需要向外界和同行展示,但却缺乏渠道或作广告的资金。即使是作广告,其效果也远不如当面交流好。当面交流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客户感到亲切并产生信任感。
德国展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70个展会城市,100家展会公司都在争夺国内十分有限的客户,都希望展商参加自己主办的展览会。在德国,展商参加国内展会,政府不给予补贴。但展览中心却是国家修建的,并交给个人去经营。展会公司则是私人的。由于展会太多竞争激烈,真正赚钱的展会公司和展览中心并不多。按一位业内高层人士的说法,“只有4个展览中心有盈利”,“许多展会公司都依赖补贴”。尽管如此,各地的展会依然风风火火。原因不言自明,下游产业利润丰厚。地方经济搞好了,税收增加了,自然有能力补贴展会公司,其乐融融。
鉴于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展会公司竞相开辟国际市场。2007年由德国展会公司在国外举办的博览会达216场,参展的德国公司近78000家,参展观众达440万人。德国企业热衷参加国外展会有两大原因:一是可以获得联邦政府的补贴。二是与所在国的客户零距离接触,使双方商业关系更加紧密。德国联邦政府对参加国外展会的德国企业给予的补贴,2007年为3600万欧元,2008年为3700万欧元,2009年的预算是3800万欧元。在国外举办展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扩大出口,争取订单,以便确保德国国内的就业岗位。在开辟国外市场方面,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潜力最大。德国在国外举办的展会,60%是在亚洲,主要是在中国、印度等国举办的,其余的则是在北美、南美、东欧和俄罗斯。
未来会展业五大发展趋势
其次是争抢国外展会市场和客户。德国展会公司在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拓展行动已经面临英国展会公司的激烈竞争。因此必须在当地与展商建立直接联系。目前,德国在国外至少建立了400多个办事处。仅杜塞尔多夫一家展会公司,就在10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66个办事机构,并建立了13家子公司或合资公司。
第三是为展商提供的服务和咨询更加细腻和周到,有的甚至设置了专门的软件,供客商使用。比如客商参展时如何定位,要达到何种目的,准备拿出多少资金,如何评估支出与效益,需要何种帮助与咨询等等。
第四是国内展会公司分工协调,各自打出自己独有的名牌展会,互相搀扶而不是恶意竞争。你的名牌展会名气更大,我把我的展商资源提供给你。反之,我在其他方面的展会更有经验,历史更长更悠久,你把你的资源介绍给我。这样大家都受益。这种分工合作、相互平等竞争又相互协调与合作的氛围逐渐形成才能使展览会长久办下去。
第五是各种展会无一例外地都主打环保、节能和健康的标识和品牌。德国近年来的展会都是以节能和环保产品为主,或以节省原材料为主。食品、建材、家具、服装、医药展则以绿色健康为主。比如家用电器,谁的冰箱用电更少,谁家的电视机更薄、占用空间更少,谁的产品就更受青睐。汽车和卡车也是一样。在食品方面,没有任何农药和化学添加剂的有机产品则走俏市场。总之,当今的世界趋势是人们愈来愈重视健康和生活的环境。因此,环保和健康的产品与用品自然成为各大展会的亮点和热点,受到人们的追捧和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