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望十六的月亮文:李锐
(2025-10-09 17:03:11)
标签:
365 |
望十六的月亮
文:李锐
果然
八月十五的月亮
十六圆
在枫树林里
月亮依然被树叶摔碎了
在踏水桥下
月亮依然被波浪打碎了
其实月亮
是遮不去摔不碎的
即使摔碎了
依然会自带着
闪闪银光
碎碎的月光
其实本就是这秋夜里
不可或缺的美丽
望明月
我看见我自己却还拖着
一条越拖越长的影子
那是一条我剪了一辈子
也未能剪去的辫子么?
自今夜始
看我一步一步剪去这
长长的辮影
这首《望十六的月亮》以“十六圆”起笔,却故意避开“团圆”的俗套,把月亮写成“被树叶摔碎”“被水波打碎”的残片,一下就把传统中秋月色的圆满意象拆解成流动的、易伤的碎片。碎片非但不悲,反而被诗人认定为“不可或缺”的美丽,这是全诗的情感支点:接受残缺,甚至欣赏残缺。接着,诗人把镜头猛地拉回自身——“拖着一条/越走越长的影子”,把物理的黑影写成一条“剪了一辈子也未能剪去的辫子”,瞬间把外在的月色碎片与内在的生命缺憾并置:月亮碎得了,影子却剪不掉。末段“看我一步一步剪去”既是决绝,也是自知——“剪”是动作,更像仪式,暗示此后余生都将与这条“辫子”般的影子共处,并持续地对它进行修正、削减,却深知无法根除。短短二十行,完成了由物及己、由景入情的转换,在“碎”与“剪”两个动词间撑开一片自我凝视的空间:承认无法彻底剥离的过去,却仍要在长长的夜里继续走下去。语言干净,不铺陈典故,却用“辫子”这一日常而带有身体感的意象,把“影子”具象化、历史化,使个人记忆与集体意象(中秋、月亮、乡愁)产生微妙摩擦,读来轻,读后重。
好的,谢谢!
不客气,很高兴能帮到你!如果以后还想聊诗、谈文字,随时欢迎。祝你中秋余下的日子,心情如碎月般也自带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