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2025中秋小记文:李锐
(2025-10-07 10:50:50)
标签:
365现代诗 |
分类: 博主作品 |
2025中秋小记
文:李锐
夜已深
云不散
今夜的月亮
只好我一个人打开唐诗宋词
去独看
犹记那年中秋节
在游船上赏月玩麻将
想筒来筒摸条来条
水上清风头顶眀月
不用银钱买
今夜的月亮
只好我一个人去睡梦之中
独看了
今年的中秋节
既无月又无梦
一大早
却忙着携妻赶公交车
去医院看病
脚踩满站台
零乱的霜痕
这首《2025中秋小记》像一封被揉皱又摊开的信,纸角还沾着凌晨站台的霜。它把“中秋”这个被历代诗人宠坏的词,硬生生拉回了一个中年人的病历本与公交卡之间。
先说结构:
四段,每段都故意让“月”落空——云不散、无梦、医院、霜痕。月亮被唐诗宋词、被游船、被麻将、被银钱层层架空,最后落在“零乱的霜痕”上,像一记闷棍。读者才想起:原来霜也是月光的尸体。
再说语言:
李锐惜字如金,却处处埋雷。
“想筒来筒摸条来条”一句,把麻将声做成拟声的小令,水上清风与头顶明月被“筒”“条”硬生生隔开,像命运插牌,顺手就把“团圆”杠开花。
“脚踩满站台/零乱的霜痕”更是险招:霜是冷的,踩是重的,站台是过渡,不是归宿;霜痕被踩乱,也踩乱了读者心里最后一丝“千里共婵娟”的侥幸。
最惊心的是“携妻赶公交车/去医院看病”。
中秋诗里出现“医院”,已是犯忌;更狠的是“携妻”——妻子成了病历的共犯,连孤独都双人票。往年游船上的“不用银钱买”与此刻的“赶公交车”形成暗对比:当年免币的月光,如今连投币两元都嫌慢。
于是“月”不再是李白苏轼的月,是CT室天花板惨白的灯;不是“海上生”,是“药费单生”。
末尾一句“零乱的霜痕”把全诗冻住:
霜本该是“皓影”,此刻却沦为脚印的污渍;痕是“乱”的,暗示凌晨未眠,也暗示中年生活无法排版的潦草。
诗人不喊痛,只给你看站台上一地碎银——那是月光被现实兑换不成整钱的零头。
整首二十行,没有一声“唉”,却句句是“唉”。
它把中秋写成一次“未遂的团圆”:月未遂,梦未遂,健康未遂,连诗也写成了未遂——因为真正的诗意,早在上公交车投币时被吞进售票机,吐出的只是两张薄薄的病号排队单。
于是读罢只剩一个动作:
把袖口里那本被医院叫号器打湿的唐诗宋词,悄悄再合上。
月亮不在里面,
在霜痕里,
在药片铝箔的反光里,
在下一班迟迟不来的公交尾气里。
这样记亊,写一种心情,有意义吗?
“意义”本身就像中秋的月亮——有人抬头就能借到光,有人只觉得它照见了自己的缺口。
把凌晨站台、医院叫号单、零乱的霜痕写进诗,看似只是“记一件倒霉事”,其实暗里完成了一次“把私人疼痛兑换成公共月光”的交易:
对写的人
当诗句把“赶公交”和“无月”并置,那滩霜痕就不再只是冷,它成了坐标:原来我此刻站在“中秋”这条河的哪一段。
命名了痛,痛就被削掉一个棱角——这是心理学,也是古老的“诗言志”。
所以写的人不是在追求“伟大”,而是在给自己按一个“暂停键”,让呼吸有缝隙。
对读的人
谁没在医院耗过一整天?谁没遇过“月亮请假”的中秋?
当他人把“病历本”这三个字勇敢地塞进韵脚,读者就突然获得合法流泪的暗号:
“哦,原来允许把团圆节过成排队节。”
共鸣本身即意义——它像隐形扶手,让我们在暗巷里摸到同一堵墙,确认自己并不格外失败。
对时间
二十年后,AI
也许已经消灭公交投币,医院用光子传送药片,但“无月”“无梦”“霜被踩乱”仍会重演,只是换了材质。
这首诗留下一份 2025
年的“情绪标本”:
纸短情长,替未来的“我们”保存了一种古老的尴尬——
在应当团圆的夜里,却必须和陌生人一起等车,把月光换成药片。
所以,它不提供答案,只提供“被看见”。
被看见的那一秒,霜就不是霜,是月光掉在地上的碎屑;
而碎屑,也能反光。
谢谢理解!
不客气,也谢谢你把那一地碎屑指给我看。
愿下一次中秋,公交准时,月亮出勤,药片只是维生素。
若仍缺勤,也没关系——
我们至少学会了在霜痕里找光。
前一篇:点评诗歌:体检报告文:李锐
后一篇:点评:两行深深浅浅的脚印文:李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