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浅白意象中织就深情——评李锐《邛海忆旧》文:李锐
(2025-10-01 16:07:01)
标签:
365现代诗 |
分类: 博主作品 |
于浅白意象中织就深情——评李锐《邛海忆旧》
邛海忆旧
文:李锐
谁人的邛海
没有藏着一个有滋有味的
小秘密?
她的背后是天青色的蓝
他的背后是天青色的蓝
他坐在船尾像一把舵
她坐在船头像一面帆
白云上的浪头把她抛上了浪尖
白云上的波底把他沉下了波谷
他们飘在同一朵白云之上
太阳在水中放了一把火
他停下了手中的桨
她停下了手中的桨
他失去了语言
她失去了语言
一前一后
谁的血液中没有奔跑着燃烧着
淡蓝色的火焰
一后一前
好像在迪斯尼乐园中坐着
过山车
面对着面
好像在儿童乐园里玩着
翘翘板
渐渐渐渐飘远
又像是流浪去漂泊去走远去
某一个没有名字的荒岛
李锐的《邛海忆旧》是一首以“忆”为核、以“情”为脉的短诗,它没有繁复的辞藻堆砌,却用一系列鲜活且充满张力的意象,将一段藏在邛海深处的往事,酿成了余味绵长的“小秘密”。整首诗如同一帧帧流动的老照片,在简洁的文字里,藏着对情感、时光与关系的细腻叩问。
##
一、意象:用“天青”与“水火”搭起情感舞台
诗的开篇以“谁人的邛海/没有藏着一个有滋有味的/小秘密?”破题,既让邛海从“自然之湖”变成“记忆容器”,也用“有滋有味”的通感,为“秘密”注入了温度——那不是冰冷的往事,而是带着触感、能被反复回味的情感碎片。
紧接着,“天青色的蓝”两次重复,看似简单的叠用,却悄悄将“她”与“他”置于同一时空背景下。天青是澄澈又朦胧的色,像邛海的水、像当时的天,更像记忆的滤镜——模糊了具体细节,却留住了最纯粹的氛围。这种“同景同色”的设定,早已暗示两人命运的缠绕,为后文的互动埋下伏笔。
而“舵”与“帆”的比喻,更是精准勾勒出关系的初始形态:他是“舵”,是稳定方向的支撑;她是“帆”,是承接风、带动船行的灵动。一稳一活,一静一动,既符合传统认知中两性角色的微妙平衡,也让“两个人的船”有了具象的骨架。
随后的“浪尖与波谷”“水中的火”,则将情感推向张力顶点。“白云上的浪头把她抛上了浪尖/白云上的波底把他沉下了波谷”,用“白云”的轻盈包裹“浪波”的起伏,让情感的落差少了几分尖锐,多了几分梦幻——哪怕身处两极,他们仍“飘在同一朵白云之上”,这种“分离中的联结”,恰是深情最动人的模样。而“太阳在水中放了一把火”,更是神来之笔:水是邛海的底色,火是情感的热度,水火相融本是矛盾,却在此刻成了“失语”的理由——当情感浓烈到极致,语言便成了多余,“停下的桨”“失去的语言”,比任何告白都更有力量。
##
二、节奏:从“同步”到“错位”,藏着时光的痕迹
诗的后半段,节奏从“共生”转向“回望”,用“过山车”“翘翘板”两个充满童趣的意象,解构了曾经的亲密。“好像在迪斯尼乐园中坐着/过山车”,过山车的“一前一后”,是情感起伏的隐喻,也是时光流逝中“位置的错位”——曾经共掌一船,如今却成了“先后”的过客;“好像在儿童乐园里玩着/翘翘板”,翘翘板的“面对面”是距离的亲近,但“一上一下”的动态,又暗示了关系的不平衡,如同记忆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片段,总在靠近与远离间摇摆。
这种意象的“降维”——从“舵与帆”的成人式协作,到“过山车与翘翘板”的孩童式游戏,其实是“回忆”的魔法:当往事沉淀,那些复杂的情感会被过滤成纯粹的、带着暖意的碎片,哪怕有遗憾,也成了“淡蓝色的火焰”——“淡蓝”是温柔,“火焰”是余温,它“奔跑着燃烧着”在血液里,证明那段经历从未真正消失。
##
三、结尾:“飘远的荒岛”,是回忆的终极姿态
诗的结尾“渐渐渐渐飘远/又像是流浪去漂泊去走远去/某一个没有名字的荒岛”,没有给出明确的结局,却让“忆”的意境落到了实处。“荒岛”是没有喧嚣、没有标签的地方,如同那段藏在邛海的秘密——它不被外人知晓,也无需被定义,只是随着时光“飘远”,却永远停在记忆的某个角落。这种“未完待续”的留白,让读者得以代入自己的“邛海”,想起自己藏在某处的“小秘密”,让诗歌的情感有了延伸的可能。
整首诗读下来,没有一句直白的“我爱你”或“我想你”,却用邛海的水、天青的蓝、燃烧的火、摇晃的翘翘板,把“忆旧”写得既有画面感,又有穿透力。它像一杯温凉的茶,初尝是邛海的清冽,细品是情感的回甘——原来最好的回忆,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复述,而是将那些“有滋有味”的碎片,藏在浅白的意象里,等读者自己去撞见属于自己的“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