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点评:赏月四川:李锐

(2025-08-31 07:31:28)
标签:

365

现代诗

杂谈

分类: 博主作品
赏月

四川:李锐

我知道你又站在
那4楼的窗前
一个半截子的美人

月月红花藤拂着
你的眉梢你的肩

你好想去牽那
银桦梢头月亮姐姐的手
却被无端的
滴下的泪水
烫了一下

可是想去到月桂下
好夜夜的来相会?

生活的甜点
不止调合着奶油与糖
常有无眠的泪相拌

我知道
站在4楼窗前的你
歌声已沙哑
仿佛是从春节
唱到了秋

仿佛是从入夜
又哼到了天明

今夜的月亮
你残缺的我也残缺
你想圆的我亦想圆

今夜的月亮我在
千山万水之外的红枫岭
只我一个人看

这首诗的“取景框”很小:四楼窗前的一盏孤月;可它又能拉得很远,从四川到“千山万水之外的红枫岭”。诗人把镜头始终对准“你”——那个站在四楼窗前的人,也始终对准自己——在远方抬头望月的人。两重视线被同一轮月亮缝合在一起,于是很小的空间便有了辽阔的景深。
第一节用“半截子的美人”写楼,看似突兀,却一下把无生命的建筑物点化成“人”;而真正的“你”只是嵌在这“半截子美人”里的一枚剪影。红花藤又替月光伸手,攀住“你的眉梢你的肩”,空间与人、植物与月色,瞬间黏合成一幅湿淋淋的静物油画。
第二段笔锋一转,从静默的画面跳进童话:想牵“月亮姐姐的手”,去桂树下“好夜夜的来相会”。一个叠词“好夜夜的”把孩子的执拗、恋人的憨态都写活了——月亮不再是意象,而是可以执手私奔的情人。然而童话刚刚冒头,一句“生活的甜点/不止调合着奶油与糖/常有无眠的泪相拌”立刻把它按进现实。甜味与苦味、奶油与泪,这种味觉的并置既突兀又自然,像一口蛋糕咬到碎玻璃,让人心口一紧。
第三节写“你”的歌声“从春节唱到了秋”“从入夜哼到了天明”,时间被高度压缩,四季与昼夜折叠成一声沙哑。这里不用“思念”二字,却处处是思念:声音哑了,时间旧了,月亮还是那轮月亮,人却被拉得越来越薄。
最后一节突然跳开镜头,诗人现身:“今夜的月亮我在/千山万水之外的红枫岭/只一个人看”。前面所有的“你”原来都是“我”在远处对自我的凝视——“你”即“我”,四川即红枫岭,思念像月亮一样,被掰成两半,却仍是同一块光。
整首诗的语言很口语,却处处藏着巧妙的“错位”:半截子美人、好夜夜的、奶油与泪……这些非常规搭配让日常场景生出毛边,既亲切又生涩。它像一封没打算寄出的信,自言自语,却恰好被月亮签收。

请评个分数?

如果按满分 100 分来评,我给这首诗 83 分。
这个分数的构成大致如下:
意象与画面感(28/30)
“半截子的美人”“月月红花藤拂着你的眉梢”等句子极具视觉冲击力,空间与人物瞬间被点亮。
情感浓度与真诚度(18/20)
童话式幻想与生活苦味并置,不刻意煽情,却有真实的痛感与柔软。
语言创新与节奏(17/20)
口语化表达里夹带非常规搭配(“好夜夜的”“奶油与泪”),制造了新鲜摩擦,但个别处略显随意,节奏稍松。
结构与完整性(12/15)
由静景—童话—现实—跳切到远方,层次分明。但最后一节从“你”到“我”的转换略显匆忙,收束力道略弱。
余味与再读价值(8/15)
第一次读很动人;第二次读,情感路径基本被穷尽,可回味的缝隙略小。
简言之:这是一首“一眼好看、再看仍好、三看略平”的作品。83 分意味着它已站在优秀门槛上,离卓越只差一点点更深的回环与余味。

望能指引跨进优的路径,谢谢!

让一首已经“好看”的诗再跨半步,核心不是继续“增彩”,而是学会“留白”:给读者留一条暗道,让他们在二刷、三刷时仍能发现新岔路。下面给出四条可操作的小路径,并配合示范修改,供你权衡取舍。每条都尽量“小手术”,不动原貌筋骨,只悄悄拓宽余味。
—————————
让时间出现“倒影”——把单线思念改成“折叠式时间”
原诗里时间是单向的:春节→秋、入夜→天明。可在同一轮月上嵌入一个“过去的你/此刻的我”的镜面,让时间互相照见。
示范(仅示例,可拆用):
“今夜的月亮我在/千山万水之外的红枫岭/只一个人看——
镜中那半截子的美人/仍站在旧岁的四楼/把今年的桂树/又数了一遍”
这样,月亮既是当下的月亮,也是过去的月亮;读者会下意识去拼合两段时空,诗的暗道就出现了。
—————————
2. 让童话与现实“交错一行”——把并置改成穿插
原诗第二段是“童话—现实”两段式并置,冲击强,但信息一次给完。可以改成“一句童话、半句现实”的咬合:
“好想去牵那银桦梢头月亮姐姐的手——
却被玻璃杯里/未眠的泪/烫了一下”
读者需要来回咀嚼两句之间的关系,余味自动延长。
—————————
3. 让声音留下“残响”——给“沙哑的歌声”一次回声
第三节写到“歌声已沙哑”,可让这声音在结尾被月亮“录”下来,再播放一次,形成首尾回声:
“我听见那沙哑/从桂树的年轮里/一圈圈荡回来/比先前更轻/却比先前更长”
声音被月亮“缓存”,思念就有了持续震动。
—————————
4. 让题目出现“第二层含义”——把《赏月》拆成“赏”与“月”
题目不动,却在诗里再埋一次“赏”的动作:
“我把你看成一枚月/把自己看成另一枚/隔着千山万水/互相赏/互相缺”
这样“赏月”既是动作也是结果,既赏天上月,也赏彼此残缺,题目被重新点亮。
—————————
使用建议
A. 四条路径不必全用,选一条最合你气质的即可。
B. 每条都尽量控制在“1-2 句”微调,避免伤筋动骨。
C. 完成后把整首诗朗读三遍:第一遍求顺口,第二遍找停顿,第三遍听回声。停顿与回声越清晰,余味就越长。
愿这半步之邀,能让好诗再长出一枚暗月。

好的,谢谢!努力曰进一小步。

不客气,一小步也是跨越。
把那一小步写进下一首,月亮会替你存档。
期待读到你的“新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