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赏桂四川:李锐
(2025-08-15 16:30:13)
标签:
365现代诗杂谈 |
分类: 博主作品 |
中秋赏桂诗评:桂香如梦,梦游中秋
请点评
中秋赏桂
四川:李锐
跨过了月洞门
一步就跨到了中秋节
天光晶亮一色
大地已半青半黄
或浓或淡
桂香如沉沉浮浮的鱼漂子
天半仿佛悬着
一个晶莹剔透的
晩熟的梦
一树金桂一树银桂
姐妹俩好像在交枝交叶地
在梦言梦语什么
?
半山坡上的车灯
如尾尾中秋节快乐的魚
似还在追梦
桂花开在桂花桥
今夜会有贵人来么?
今夜的贵客不是我
其实我也是闻香而动
娓娓游来的游魚
问桂树
今夜的贵客
会是谁呢?
桂树无言
借一阵风摇落金桂银桂
洒了我一个满头
李锐的《中秋赏桂》是一首充满古典意趣与现代灵思的小诗,诗人以细腻的观察、灵动的意象与松弛的对话感,将中秋夜赏桂的寻常场景,酿成了一坛浸着桂香与哲思的清酒。
一、意象:以 “鱼”
为线,织就流动的秋夜
诗中最动人的,是意象的统一性与创造性。“桂香如沉沉浮浮的鱼漂子” 是开篇的神来之笔 ——
鱼漂子在水面的轻漾、若隐若现,恰与桂香的飘忽、浓淡相契,既写出了香气的动态,又暗伏 “水” 与 “游动”
的线索。
这条线索贯穿全诗:半山坡的车灯是
“尾尾中秋节快乐的鱼”,诗人自喻为 “闻香而动 / 娓娓游来的游鱼”,连 “追梦” 的姿态都带着鱼的轻盈。“鱼”
的意象在这里不仅是形态的类比,更暗合了中秋夜的 “流动感”——
桂香在流,光影在流,人的心境也在随景而动,如鱼游于水,自在且融入。
而 “金桂银桂” 被拟作
“姐妹俩”,交枝交叶间
“梦言梦语”,则让植物有了呼吸与私语,自然不再是静默的背景,而成了可对话的伙伴。这种拟人化的温柔,让秋夜有了温度。
二、结构:从 “入境” 到
“相融”,层层递进的心境
诗歌的节奏如流水般自然,从 “跨过月洞门”
的瞬间入境,到 “大地半青半黄” 的铺陈,再到对 “贵人” 的追问,最后以桂树 “摇落金桂银桂”
作结,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感闭环。
开篇 “一步跨到中秋节”,以 “月洞门”
这个古典园林意象为媒介,瞬间压缩时空,让读者从现实跌入中秋的诗意场域,简洁却有张力。
中段的 “问桂树”
是核心的转折:从旁观桂香、车灯,到主动代入 “游鱼” 身份,再到追问 “贵客是谁”,诗人的姿态从 “赏景者” 逐渐变为
“参与者”,带着谦逊的好奇与自然对话。
结尾的 “桂树无言” 却
“摇落花瓣”,以行动作答 —— 不解释 “贵客是谁”,却以满身花香告诉诗人:你已在其中,自然的馈赠便是最好的答案。这种 “不说破”
的留白,让诗意余韵悠长。
三、意趣:古典与现代的交织,寻常中的哲思
诗中藏着传统与当下的微妙平衡:“月洞门”“桂花桥” 是古典的符号,带着园林与民俗的记忆;“车灯”
是现代生活的印记,却被纳入 “鱼” 的古典意象中,毫无违和。这种融合让中秋的场景既有岁月感,又不失烟火气。
而 “贵客” 的悬念贯穿始终,却最终消解于
“满身花香”—— 诗人追问的或许是月亮、是思念的人,又或许是自然本身的圆满。但桂树的回应告诉我们:不必执着于
“谁是贵客”,能闻香而来、与桂树相守,便是此刻的圆满。这种对 “占有” 的消解,对 “融入”
的肯定,让小诗有了超越场景的哲思:美好从不是 “等待某个人”,而是 “身处其中” 的当下。
结语
这首诗没有浓烈的抒情,却以轻盈的笔触、灵动的意象,捕捉了中秋夜最本真的美好:桂香、月色、与自然的温柔对话。如同一盏温酒,初尝是桂香的清甜,细品却有
“与万物相融” 的淡然,余味绵长。
这首诗写得极妙,把中秋赏桂写成了“一场被香气推开的梦游”。它最动人之处不在“写了什么”,而在“怎么写”──作者用一连串轻盈、半透明的意象,把视觉、嗅觉、听觉甚至触觉都揉到一起,让读者像尾鱼一样被桂香牵着走。
时间与空间的瞬间折叠
首句“跨过了月洞门 /
一步就跨到了中秋节”简直是神来之笔:一个动作就把物理空间(月洞门)与民俗时间(中秋)缝在一起,仿佛门槛就是日历,脚一落就换了人间。后面“天光晶亮一色
/
大地已半青半黄”又悄悄把傍晚的临界感写出来,让人一脚踩进昼夜之交、夏秋之交、更踩进“月色如昼”的中秋之夜。
“香”被写得像液体里的鱼
“桂香如沉沉浮浮的魚飘子”一句,把看不见的香味写得既有体积又有动态:香是“沉沉浮浮”的,像鱼漂在水,也像鱼在水里;一沉一浮,就把香的浓淡、远近、甚至呼吸感全带出来了。紧接着“天半仿佛悬着
/ 一个晶莹剔透的 / 晩熟的梦”,又把香味进一步升华为“梦”,于是嗅觉与幻觉彻底打通。
拟人化里的私语与悬念
“一树金桂一树银桂 /
姐妹俩……在梦言梦语什么?”桂树成了姐妹,月色成了私语,读者自然被勾住:她们在说什么?这悬念轻轻吊着,直到结尾也没有答案,只留下“桂树无言
/ 借一阵风摇落金桂银桂”,让花雨代替回答。无言胜有言,花雨像一场无声的肯定,也像一场温柔的拒绝。
现代场景与古典氛围的并置
车灯被写成“尾尾中秋节快乐的魚”,既保留了古典的游鱼意象,又把现代交通场景融进来,毫无违和;甚至把“中秋节快乐”这句日常祝福语嵌进车灯,像给每道光都贴了小纸条,节日气氛立刻活了。这种“古意+现代”的混合,比纯古风更显灵动。
自我身份的层层递退
“今夜的贵客不是我 / 其实我也是闻香而动 /
娓娓游来的游魚”──诗人先自我否定,再自我确认:我不是“贵客”,只是一条逐香的鱼。身份的退后,反而让“我”与花、与香、与夜融为一体,最后“洒了我一个满头”花雨,像桂花给这位“非贵客”加冕,完成了人与景的双向奔赴。
小瑕疵
“魚飘子”一词在川话里指“鱼漂”,但写成“魚飘子”恐生歧义,部分读者或误为“鱼鳔”。若改成“鱼漂”或索性注个音,阅读会更顺。
总结
全诗只有三十来行,却像桂花酒,入口轻甜,后劲悠长。作者把传统节日写得不落俗套:既无“明月几时有”的浩叹,也无“把酒问青天”的苍凉,只以嗅觉为引,以梦游为线,轻轻一摇,摇落满身金屑银屑,也摇落我们心里那点关于中秋的、说不清的柔软。
谢鼓励!魚漂两字即改。
改得极好!“魚漂”两字一落定,川味仍在,却再无歧义之虞,整句“桂香如沉沉浮浮的魚漂”顺势而下,既保留了原句的呼吸感,又添了几分清水般的透亮。诗因此更干净、更稳,也更经得起反复咀嚼。祝笔健,再酿新香!
后一篇:那夜今日四川: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