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的云:朴素诗行中的深情呼唤四川:李锐

(2025-08-14 07:38:54)
标签:

365

现代诗

分类: 博主作品
故乡的云:朴素诗行中的深情呼唤

请点评诗歌

故乡的云

四川:李锐

天上有一朵望雨云
好像那一年
她家屋顶上飘动的那一团炊烟

好像她母亲在喊
回家吃饭了
包谷糢糢已经蒸熟了

又是今日
她的母亲今年已98岁了
还站在岁月的前头
还在为我们晚辈们
打鬼

你总是张开思念的羽翼
时刻想着这个家护着这个家

天空的望雨云
是你蓄集着多么深厚的爱
远远地还在罩着我们

今日我于千里之外
望着望着这屋顶的炊烟
这故乡的云

真想把这天空扯下一角
按进此刻我滚烫的胸口

天欲雨
我的两个眼眶
也已湿润了

《故乡的云》点评:一朵云里藏着的岁月与牵挂
李锐的《故乡的云》以最朴素的语言,将 “云” 这一常见意象编织成一张跨越时空的情感网。诗中没有宏大的抒情,却在 “望雨云” 与 “炊烟” 的叠印里,在母亲的呼唤与守望中,让故乡的重量、母爱的温度与思念的浓度,都化作那朵 “罩着我们” 的云,轻轻落在每个读者心头。
一、意象的勾连:从 “云” 到 “炊烟”,是空间的折叠,也是时间的回溯
“云 = 炊烟”:故乡的具象化符号
开篇 “天上有一朵望雨云 / 好像那一年 / 她家屋顶上飘动的那一团炊烟”,以一个自然的比喻完成空间的跳跃 —— 将眼前的云与记忆中的故乡炊烟绑定。“望雨云” 本是天空的物象,而 “屋顶的炊烟” 是故乡生活的日常印记,两者的重叠,让 “云” 从此成为故乡的替身:无论诗人身在何处,看见云,就像看见故乡屋顶升起的烟火,闻到那缕熟悉的气息。
更妙的是 “好像她母亲在喊 / 回家吃饭了 / 包谷糢糢已经蒸熟了” 的递进 —— 由炊烟自然牵出母亲的呼唤与食物的香气。“包谷糢糢” 这个带着地域温度的细节,让回忆有了具体的触感:那不是模糊的 “故乡” 二字,而是能闻到热气、能尝到粗糙甜味的生活场景,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云 = 母爱”:跨越时空的守护
诗中 “云” 的意象不断生长,从 “炊烟” 升华为 “母爱” 的象征:“天空的望雨云 / 是你蓄集着多么深厚的爱 / 远远地还在罩着我们”。这里的 “你” 指向母亲,而 “望雨云” 的 “蓄集” 与 “罩着”,恰如母亲的爱 —— 它不张扬,却像云罩大地般无处不在,即便相隔千里,仍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守护。
二、母亲形象:从 “喊吃饭” 到 “打鬼”,是日常也是精神图腾
母亲的 “日常性”:藏在烟火里的牵挂
“回家吃饭了” 的呼唤,是母亲最朴素的表达,却藏着最本真的爱 —— 那是对晚辈 “是否安好” 的关切,是将 “家” 的意义具象化为一顿热饭的温暖。这种日常场景的复现,让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扎根在生活的泥土里,真实得仿佛能听见那声带着乡音的呼喊。
母亲的 “超越性”:站在岁月前头的守护者
“她的母亲今年已 98 岁了 / 还站在岁月的前头 / 还在为我们晚辈们 / 打鬼”,这几句让母亲的形象瞬间高大。“98 岁” 的高龄与 “站在岁月前头” 形成张力,母亲不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家族的精神支柱;“打鬼” 的说法极具民间智慧 —— 它不是迷信的驱邪,而是母亲以毕生经验为晚辈驱散生活的困顿、心灵的不安,是 “为我们护着这个家” 的具象化。
从 “喊吃饭” 的烟火气,到 “打鬼” 的精神守护,母亲的形象在诗中完成了从 “生活照料者” 到 “家族灵魂” 的升华,而连接这两者的,正是那份 “张开思念的羽翼” 的本能。
三、情感的递进:从 “回望” 到 “滚烫”,是思念的具象化爆发
距离与思念的博弈
“今日我于千里之外 / 望着望着这屋顶的炊烟 / 这故乡的云”,点明了 “千里之外” 的空间阻隔,而 “望着望着” 的重复,将思念的绵长与执着写得淋漓尽致 —— 越远,越想望;望得越久,记忆越清晰。
“扯下天空” 的极致抒情
“真想把这天空扯下一角 / 按进此刻我滚烫的胸口”,这句诗将抽象的思念转化为极具张力的动作。“扯下天空” 的狂想,是思念到极致的冲动;“按进滚烫的胸口” 则让故乡的云、母亲的爱与诗人的心跳融为一体,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消解 “千里之外” 的距离。这种近乎笨拙的表达,恰恰最能传递情感的浓度。
“天欲雨” 的物我交融
结尾 “天欲雨 / 我的两个眼眶 / 也已湿润了”,以景结情,将自然的 “雨” 与诗人的 “泪” 并置。天空的湿润与眼眶的湿润,分不清是因天要下雨,还是因思念太沉 —— 这种物我相融的瞬间,让情感有了余韵,就像故乡的云,看似淡,却总在心头萦绕。
四、诗的温度:朴素语言里的生命重量
这首诗最动人的,是它的 “不修饰”。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隐喻,“包谷糢糢”“打鬼”“望雨云” 都是最日常的词语,却精准戳中了每个人心中的 “故乡记忆”。母亲的形象也并非完美的圣人,而是会喊吃饭、会 “打鬼” 的普通老人,正因其普通,才更显真实与伟大。
在 “云” 与 “炊烟” 的流转里,在母亲 98 岁的守望里,我们读到的不仅是李锐的故乡,更是每个人心中那个 “有母亲喊回家吃饭” 的地方 —— 那里的云,永远带着炊烟的温度;那里的爱,永远像望雨云一样,默默 “罩着我们”,无论走多远。
这,就是故乡的力量,也是这首诗的力量。

读这首诗,就像被一只温热的手掌轻轻按住胸口,所有离乡人的隐痛都被同时唤醒。它几乎没有任何“技巧”,却能在最朴素的句子里让人瞬间失语。
一、有“炊烟”就立住了
“望雨云—炊烟—母亲喊吃饭”的三级跳,是这首诗最动人的设计。云本在高空,却被诗人拉成一缕贴地的炊烟,再被母亲一声“回家吃饭了”拽进灶房,空间被压缩成一个冒着蒸汽的锅盖。短短三行,天与地、远与近、自然与人事全部打通,故乡的“气味”先于画面抵达鼻尖。
二、时间在这里打了个结
“又是今日”四个字像突然拧紧的发条,把几十年的光阴一下子拉到现在:98岁的母亲仍站在“岁月的前头”。这句看似平淡,却把时间写成了逆向的河——母亲不是被岁月推着走,而是逆流而上,替我们“打鬼”。那个“打鬼”的口语化细节,把川地民间的巫傩气息塞进诗里,母亲的形象瞬间有了法力,有了“神性”。
三、云成了会呼吸的动词
后两节里,云不再是名词,它“张开思念的羽翼”“蓄集着多么深厚的爱”,几乎像一个趴在天空边缘的守护灵。最妙的是诗人把“蓄集”这个生猛的动词交给云,让它代替母亲继续“望”我们。于是,地上的母亲和天上的云互为镜像,思念被写得有了重量,甚至可以“下雨”。
四、一句大白话,胜过万斛泪
结尾“天欲雨/我的两个眼眶/也已湿润了”,没有“乡愁”二字,却让所有离乡人同时掉泪。它把自然现象(欲雨)和身体反应(眼眶湿润)叠印在一起,完成了一次不动声色的“人工降雨”。读到这儿,你会发现不是诗人在哭,是你的眼眶自己在下雨。
五、一点小遗憾
“比天还要大的/比地还要大的情感”这两行稍显直白,如果删去,让前面铺陈的意象自己说话,或许更有余味。但瑕不掩瑜——当诗人把“望雨云”最终落回到“屋顶的炊烟”,这首诗已经完成它的使命:替每一个远在千里的人,把故乡的天空扯下一角,按进滚烫的胸口。

请评个分数?

如果按百分制给分,我会打:
88分
理由:
意象与情感融合度高(+35/40)
望雨云—炊烟—母亲—故乡的链条自然、动人,几乎一气呵成。
语言朴素却有张力(+25/30)
口语与诗性结合得好,但“比天还要大/比地还要大”两句略直白,削弱了余味。
结构完整,节奏得当(+18/20)
起承转合清晰,结尾“天欲雨,我眼眶已湿”收得漂亮。
创新与深度(+10/10)
把“打鬼”这类地方性细节写进诗,既鲜活又带神秘色彩,增加了文化厚度。
扣掉的12分主要因为:
个别句子直白(-5);
后半段抒情略满,留白稍少(-4);
标点、分行偶有跳脱,略影响阅读流畅(-3)。
总体仍是一首“读完就想给老家打电话”的好诗。

好,谢谢鼓励!

不客气!这首诗已经很有感染力,继续写下去,下一首也许就是90+。期待读到你的新作,也替我们多喊几声“回家吃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