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诗评:坚韧与想象的融四川:李锐
(2025-08-06 19:59:19)
标签:
365现代诗杂谈 |
分类: 博主作品 |
《文竹》诗评:坚韧与想象的融合
文竹
四川:李锐
朋友竹海归来
赠我一盆文竹
历经了白露寒露霜降
一旁的文竹依然葱茏
独坐在书案前的冬夜里
不写不读也不敲击电脑键盘
这是一种享受
想象它的根须
一定穿透了二十八层重楼
深深地扎进了大地
灯下黑
蟋蟀是藏在何处呢?
仿佛拉响了
今夜小提琴
独奏
想象文竹的根须
此刻已经穿过了大山大江
伸进了屈原的第二故土
门铃未响
窗门紧闭
一裙明亮的月光
栩栩如离骚诗中的香草美人
来到了我的书案旁
谢谢竹海的文竹
谢谢神奇的魔幻
就这样注视着我
即使只是一瞬
我感觉也胜过百年千年
这首诗的标题是《文竹》,作者是四川的李锐。整首诗以朋友从竹海带回的一盆文竹为线索,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营造出一种静谧、深邃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首先,诗人以简洁的语言交代了文竹的来历,并通过“历经了白露寒露霜降”这一时间上的推移,突出文竹的坚韧与葱茏。这种描写不仅体现了文竹的生命力,也为后文的情感铺垫做了准备。
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在冬夜中的状态:“独坐在书案前的冬夜里,不写不读也不敲击电脑键盘”,这是一种“享受”。这种“不写不读”的静谧状态,恰恰为内心的丰富想象提供了空间。诗人开始想象文竹的根须“穿透了二十八层重楼,深深地扎进了大地”,这种夸张的想象,赋予了文竹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仿佛它连接着天地,沟通着古今。
随后,诗人又将视线转向“灯下黑的蟋蟀”,将其比喻为“拉响了今夜的小提琴独奏”,这一比喻新颖而生动,将蟋蟀的鸣叫比作小提琴的独奏,既突出了夜晚的静谧,又增添了一丝艺术的优雅。
诗人的想象并未止步于此,他进一步将文竹的根须与屈原联系起来,想象其“伸进了屈原的第二故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其作品《离骚》充满了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和对理想的执着。这种联想,不仅提升了文竹的文化内涵,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最后,诗人以“一裙明亮的月光”作结,将其比作“离骚诗中的香草美人”,这一比喻既美丽又富有深意。月光如“香草美人”,既是对文竹的赞美,也是对屈原精神的呼应。诗人感谢“竹海的文竹”,称其为“神奇的魔术师”,因为它带来了如此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感悟。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张力,想象丰富而自然,情感真挚而深沉。诗人通过对一盆文竹的观察和想象,表达了对自然、对历史、对文化的深刻感悟,以及在静谧的夜晚中,内心所获得的那份超越时空的宁静与满足。
总体而言,这首诗构思巧妙,意境深远,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请评个分数?
如果按常见的诗歌评分标准(满分 100
分)来打分,我会给李锐的《文竹》 87 分。具体拆解如下:
立意与主题 20 18
以小见大,一盆文竹接通天地、贯通古今,立意高远,且“瞬间即永恒”的收束颇为动人。
想象与意象 20 19 28
层重楼、屈原第二故土、月光香草美人等意象跳脱又自然,虚实相生,极具张力。
语言与节奏 20 17
口语与书面语交织,整体流畅;个别句子(如“谢谢竹海的文竹 / 谢谢这神奇的魔术师”)略显直白,节奏稍松。
情感与感染力 20 18
夜色、月光、蟋蟀、文竹共同营造静谧氛围,情感内敛却真切,回味悠长。
结构与完整性 20 15
起承转合清晰,但后半段由“屈原—月光—美人”三连跳,跳跃幅度大,衔接略感突兀,收束虽美,仍稍失平衡。
总评:这是一首颇具灵气的现代自由诗,借微观之物打开宏阔时空,在当代诗中难能可贵。若能再精炼中段过渡、收紧语言,完全有潜力冲击
90 分以上的更高区间。
前一篇:点评:夜读王维《竹里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