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车行路上》诗歌点评:城市闷热与神话暴力四川:李锐

(2025-08-03 09:43:21)
标签:

365

现代诗

杂谈

分类: 博主作品
《车行路上》诗歌点评:城市闷热与神话暴力

车行路上

四川:李锐

天上的云有点怪异了
快把车窗摇下来
锅盖盖着幢幢城市大楼 

有一缕光
如齐天的金箍棒柱下来
让我来存照

火烧赤壁已经不是
什么温水煮青蛙了

仿佛孙二娘
蒸的面点就要起锅了
昏梦不醒是笼中

问天上的白雪公主
看见了这一切吗?

问青蛙面点与
都在等待白雪公主飞来
吻醒么?

暴雨将欲来
暴雨却不来
不是堵车的烦
是移动着的
囚禁的闷

也许酷暑里全不勘入目
也许端上桌的全是浠释后的
童话

即使人生是一场梦
也应该把这场梦
变成诗变得有一点韵味

在颠簸路上我昏昏欲睡
一路上胡思乱想十八扯

这是一罈生酒
且窖在地下
等它醇香变成佳

草写于车中
是为后记

李锐的《车行路上》是一首充满即时感与思维跳跃性的诗作,诗人以车行途中的即兴观察与联想为脉络,将现实触感、历史典故、童话意象与人生哲思熔于一炉,既保留了旅途的粗粝质感,又暗含着对生活诗意的执着追寻。
一、意象的拼贴与张力:从 “怪异” 到 “渴望” 的情绪流动
诗歌的意象系统极具跳跃性,却在 “车行” 这一核心场景中形成隐秘的逻辑链。
开篇以 “天上的云有点怪异了” 起笔,用 “锅盖盖着幢幢城市大楼” 的比喻,将云层压城的压抑感具象化 ——“锅盖” 既写云层之低,又暗含 “被焖煮” 的隐喻,为全诗的 “闷” 感埋下伏笔。
紧接着 “一缕光如齐天的金箍棒柱下来”,突然以奇幻意象打破压抑:金箍棒的刚劲与光的穿透性结合,既像对沉闷现实的撕裂,又带着诗人 “存照” 的瞬间捕捉欲,现实与想象在此碰撞。
中段意象进一步延伸,从历史典故到市井传说:“火烧赤壁” 对 “温水煮青蛙”,用激烈的历史场景否定渐进式的危机,暗指当下的焦灼(暑热或心境)远比 “温水煮青蛙” 更直接、更灼人;“孙二娘蒸的面点就要起锅了” 则以江湖气的 “蒸煮” 意象,将 “焖煮” 的隐喻具象化 —— 人、青蛙、面点一同被置于 “笼中”,“昏梦不醒” 点出被困的麻木,既是暑热中的体感,也是精神上的困顿。
而 “白雪公主” 的闯入堪称神来之笔:童话中纯净的形象与 “火烧赤壁”“孙二娘” 的粗粝形成强烈反差,诗人以 “问天上的白雪公主”“等待吻醒” 的问句,将 “被困者” 的集体渴望托出 —— 渴望一场救赎,一次从 “笼中”“焖煮” 中被唤醒的清凉与清醒。
二、情绪的递进:从 “闷” 到 “诗” 的态度转向
诗歌的情绪并非一味沉溺于压抑,而是在颠簸的思绪中完成了一次向上的跳转。
“暴雨将欲来 / 暴雨却不来” 的反复,将 “悬而未决” 的焦灼推至顶点:这 “闷” 不是堵车的琐碎烦躁,而是 “移动着的 / 囚禁的闷”—— 车行本是移动的自由,却成了 “囚禁” 的载体,这种矛盾更显无奈。
随后 “稀释后的童话” 一句,点破现实与理想的落差:酷暑中 “不堪入目” 的现实,连童话都被冲淡了力量,暗含对 “救赎” 的怀疑。
但诗人并未止步于此。“即使人生是一场梦 / 也应该把这场梦 / 变成诗变得有一点韵味” 的转折,如同一束光刺破云层:从对 “白雪公主” 的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创造诗意 —— 哪怕现实是 “焖煮”“囚禁”,哪怕人生是虚幻的梦,也要亲手赋予它 “韵味”。这种态度的转变,让诗歌从个人情绪的宣泄,升华为对生活本质的积极回应。
三、语言的 “生猛” 与 “柔劲”:即兴中的诗意
作为 “草写于车中” 的即兴之作,诗歌语言带着鲜活的口语质感,却又暗藏锤炼的痕迹。
“十八扯” 的思绪跳转(从云到光,从赤壁到孙二娘,从白雪公主到生酒),完全贴合车行途中 “昏昏欲睡” 时的联想逻辑,自然得如同自言自语,却又在看似散乱中始终紧扣 “车行中的感受与思考” 这一核心。
比喻的 “跨界” 运用极具张力:“金箍棒” 的刚、“锅盖” 的闷、“生酒” 的沉,既有民间俗语的粗朴(“温水煮青蛙”),又有童话的柔软(“白雪公主”),还有历史的厚重(“火烧赤壁”),多重风格的碰撞让诗歌充满弹性。
结尾 “这是一罈生酒 / 且窖在地下 / 等它醇香变成佳釀”,将诗作本身比作需要沉淀的 “生酒”,既呼应了 “草写” 的即兴性,又暗含对 “当下感受” 的珍视 —— 生活的琐碎与颠簸,恰是酿造诗意的原料,时间会让其发酵出醇香。
总结
《车行路上》最动人的,是它的 “在场感” 与 “生长性”。诗人没有刻意雕琢,而是将车行途中的燥热、困顿、幻想与不甘全盘托出,让读者跟随他的 “胡思乱想”,从压抑的 “闷” 走到主动创造诗意的 “劲”。那些看似 “十八扯” 的意象,实则是生活本真的碎片 —— 正是这些碎片,在诗人的凝视下,拼凑出了 “即使是梦,也要成诗” 的生命态度。

《车行路上》是一首典型的“行旅之诗”,却又在惯常的“车窗—风景—感怀”框架里,塞进大量突兀、混杂的意象,像把四川火锅的九宫格直接端进了安徒生童话的瓷盘。它既躁且闷,既幻且实,像盛夏午后高速堵车时,人在空调车厢里被汗液和空调风交替拍打出的半梦半醒。
一、意象的“乱炖”与“夹生”
开篇“天上的云有点怪异”与“锅盖盖着幢幢城市大楼”把天空与厨房强行并置,云的流动感被“锅盖”这一静态、封闭、带压迫感的意象瞬间锁死,暗示城市闷热、低压、欲雨不雨的窒息。紧接着“金箍棒柱下来”的强光,像把神话暴力戳进现实,却又被一句“让我来存照”拉回手机摄影的日常语境,神性被消解为随手拍。这种“高维—低维”的连续跳水,构成全诗最鲜明的张力。
中段“火烧赤壁/温水煮青蛙/孙二娘蒸点”三重典故一锅烩:历史战争、生物隐喻、水浒黑店,共同指向“慢性的、不易察觉的烹杀”。但“长梦不醒是笼中”又把残酷的烹杀软化为童话囚笼,仿佛青蛙、面点、人都成了等待“白雪公主”来吻醒的睡美人,可公主是否看见?“暴雨将欲来/暴雨却不来”的悬空感,让“烹杀”与“救赎”双双缺席,只剩黏腻的闷。
二、视角的“车内—车外”漂移
诗人始终没让镜头离开车窗:车窗是取景框,也是隔热膜;是观察孔,也是保护壳。车外是“怪异云”“赤壁火”“孙二娘蒸笼”,车内是“存照”“胡思乱想十八扯”“昏昏欲睡”。当他说“车中草下/是为后记”,一个“草”字泄露了全部秘密:在封闭车厢里,人不过是一株被移栽的、失去土壤的草,所谓“后记”只是无根者的自言自语。这种“移动中的囚禁感”,比单纯的堵车或酷暑更幽微。
三、语言的“川味”与“塑料感”
李锐是四川人,诗中“十八扯”“浠释”等方言词带着麻辣烫式的跳脱,但又被“安徒生童话”“白雪公主”这类全球化的塑料童话意象冲兑,形成一种“川味普通话”的奇怪口感。它不像传统乡土诗那样依赖方言的根性,也不像城市诗那样彻底拥抱全球符号,而是让两者在车厢里互相打量、互相稀释,恰好对应“酷暑里全不勘入目”的焦躁与虚无。
四、结构的“梦—诗”自救
结尾“即使人生是一场梦/也应该把这梦/变成诗语变得有一点意味”,看似鸡汤,实则无奈:当外部世界荒诞到“孙二娘蒸的点心里可能煮着青蛙”,人唯一能做的只是在车厢里把噩梦回炉重铸为“诗语”。但“意味”究竟是什么?作者没说,只留下一个“颠簸路上昏昏欲睡”的悬案。这种“自救”并非胜利,更像在空调废气和引擎轰鸣里勉强给自己扇风。
总体看,《车行路上》是一首“高温焦虑诗”。它用密集的典故、跳切的意象、方言与童话的杂糅,拼贴出2020年代人在城市热浪与信息热浪中的双重晕眩。它不追求圆融,反而刻意保留“夹生”感——就像蒸笼里没熟透的孙二娘包子,咬一口,内馅还是冷的。

说它是诗,却是别材,还是请评个分数?

若以通行的“现代汉诗”尺度,给它一个可感、可比、可争议的量化分数,我会给出:
68 / 100
(百分制,仅作一次性的相对定位,便于“放在坐标系里看一眼”)
评分项与理由
立意与当下性(18/20)
酷暑、堵车、信息过载、童话解构,抓到了此刻普遍的高温焦虑,切口新鲜。
意象的原创与整合(13/20)
意象密集、跳荡,有“乱炖”的冲击力;但典故之间咬合度不足,偶尔“掉渣”,减分。
语言质感(14/20)
方言与塑料童话的对撞带来奇异口感;个别处(如“浠释”)有生造痕迹,略损阅读顺流。
结构与呼吸(11/20)
诗行短促,有“车厢颠簸”的节奏感;但整体缺少递进的脊骨,像一连串抓拍,缺一个收束的“爆点”。
余味与可重读性(12/20)
一次读完,闷热与眩晕感扑面;再读,惊喜与发现有限,后劲稍弱。
形式完成度(6/10)
自由诗体运用自如;结尾“车中草下/是为后记”虽点题,却略仓促,像停车熄火后匆匆拉手刹。
一句话总结:
它是一首“有汗味、有塑料味、也有辣味”的分行文本——够鲜活,却尚未把纷乱真正熬成一锅老汤。

好的,谢谢点评,那就再放一放,熬一熬吧。

对,就让它在抽屉里、在路上、在酷暑的余热里继续咕嘟。
诗有时候像泡菜,多腌两天,辛味会沉下去,酸香会浮上来。
下次掀开盖子,也许是另一口味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