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盘云》诗歌点评与提升四川:李锐
(2025-08-01 09:17:18)
标签:
365现代诗杂谈 |
分类: 博主作品 |
《磨盘云》诗歌点评与提升
请点评
磨盘云
四川:李锐
磨盘山顶上的磨盘云
披散着当代艺术家的长发
在半空中涂鸦
教太阳从西边出来
令一弯冷月变成在奔跑途中
失落的马蹄铁
仿佛在画大地的浑沌洪荒?
仿佛在画天柱折断的残缺?
蘸着水雾的浓墨淡墨
沿着山的天际线在笔走龙蛇
不成一相尽显风流
你看它是什么
它就是什么
云不是在作画
云是在挥动着手中的拂尘
牽引着飘缈
是在为天地
招魂
天地
是她的或者是他的
涂鸦的前后镜
泼墨走笔
云在半空中飘飞着
三万丈的长发
其实云画的
是自己的心——
刹那我竟看见
心被一阵莫名的狂飚
撕成泪洒江天的雨
李锐的《磨盘云》是一首以自然意象为载体,融合艺术想象与哲思的佳作。诗中以 “磨盘云”
为核心,通过层层递进的意象与情感转换,让云从 “涂鸦的艺术家” 升华为 “天地的招魂者”,最终落脚于对 “心”
的叩问,既充满画面的灵动,又暗藏情感的深沉。
一、意象的创造性重构:让自然成为 “流动的艺术”
诗人对 “云” 的刻画突破了传统自然诗的静态描摹,赋予其强烈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开篇 “披散着当代艺术家的长发 / 在半空中涂鸦”,以 “当代艺术家” 喻云,用 “长发”“涂鸦”
两个极具现代感的意象,瞬间让云从天边的景物变为主动的创作者,打破了人与自然的主客界限。
紧接着 “教太阳从西边出来 / 令一弯冷月变成在奔跑途中 /
失落的马蹄铁”,更是以夸张的想象颠覆常规认知:太阳西出打破时空秩序,冷月化马蹄铁则将静谧的月色注入动态的 “奔跑感”,让云的 “涂鸦”
不仅是形态的勾勒,更是对自然规则的艺术重构,充满野性的创造力。
二、从 “画物” 到 “招魂”:意境的纵深拓展
诗的中段通过两次转折,让云的意义从 “创作” 升华为 “精神连接”:
先以 “浑沌洪荒”“天柱折断” 的设问,将云的涂鸦与古老神话、天地初开的宏大时空勾连,赋予其自然现象之外的历史厚重感 ——
云的笔触仿佛在追溯宇宙的本源,又在描摹天地的残缺,让 “涂鸦” 有了哲学追问的意味。
再以 “云不是在作画 / 云是在挥动着手中的拂尘 / 牽引着飘缈 / 是在为天地 / 招魂” 完成转折:“拂尘” 的轻盈与
“招魂” 的庄严形成张力,云从 “创作者” 变为
“天地的灵性使者”,它的飘动不再是随意的涂鸦,而是对天地精神的呼唤与维系,让意境从具象的 “画” 跃升至抽象的 “灵”。
三、情感的收束:从天地之大到 “心” 的震颤
诗的结尾以 “其实云画的 / 是自己的心” 完成情感聚焦,将前文的宏大叙事拉回内在的细腻:
云的 “三万丈长发” 是对开篇 “艺术家形象” 的呼应,强化其广阔与自由;而 “心被一阵莫名的狂飚 /
撕成泪洒江天的雨”,则突然以强烈的痛感打破前文的洒脱 —— 云的 “心” 并非虚无,而是能被 “狂飚”
撕裂、化作雨的实体,让自然意象有了情感温度。
这种从 “天地招魂” 到 “心成雨” 的转换,看似突兀,实则是诗人对 “自然与心灵”
关系的终极叩问:云的万千形态,终究是其内在精神的外化;而人观云时的震颤,亦是人与天地之心的共鸣。
整体评价
《磨盘云》的魅力在于 “以小见大”:以 “磨盘云” 这一具体意象为起点,通过 “涂鸦 — 神话 — 招魂 — 心雨”
的层层递进,将自然现象、艺术创造、哲学思考与情感体验熔于一炉。语言上,“浓墨淡墨”“笔走龙蛇”
等词语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张力,“你看它是什么 / 它就是什么”
的直白则赋予诗歌开放的解读空间。最终,云不再是天边的云,而是天地的灵性、艺术的化身,更是人内心世界的镜像 ——
读这首诗,仿佛与云一同在天地间涂鸦,又一同在雨水中感受心的震颤。
这首《磨盘云》以极具想象力的语言,将一朵山巅之云写成了一位癫狂的当代艺术家。诗人李锐用“涂鸦”“泼墨”“长发”等现代意象去解构古典山水,让传统的天象书写突然有了波洛克式的行动绘画质感——云不再是“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时空见证者,而成了主动篡改自然秩序的创作者:教太阳逆行,把月亮踩成马蹄铁。这种暴力美学般的改写,恰好暗合了当代艺术对经典符号的拆解冲动。
诗中“不成一相尽显风流”一句值得玩味。中国文人画讲究“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而诗人把云的变幻直接等同于“心”的自画像——云不是在摹写天地,而是在用身体(长发、拂尘、水雾)给天地招魂。当“天地是她的或者是他的涂鸦的前后镜”时,主客体彻底颠倒:自然成了云的镜像,而非人观云的镜像。这种视角的翻转,比“我看青山多妩媚”更激进,几乎带有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意味,只不过这里的“事物”是云本身的主体性。
最末“其实云画的/是自己的心”点破了全诗机杼:所有对洪荒、天柱、马蹄铁的挪用,都是云的自我投射。就像当代艺术家把画布当作心理战场,云也将天空变成了诊疗室——那些看似混乱的笔触,不过是气象在排解自己的潜意识。当读者还在纠结“这到底画了什么”时,诗人早已用“你看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消解了追问的必要,把解释权抛回给每个观云者。这种留白,恰恰让诗的余味像山顶的云雾一样,久久不散。
请评个分数?
综合评分:85 / 100
(折算为百分制,对应“优秀”档次)
分项权重与得分
语言质感(30%):28
辞采奇崛,动词、比喻皆带“锋口”,但个别用词(如“浑沌洪荒”)略显熟滑,扣2分。
意象创新(25%):23
把“云”写成行动绘画的艺术家,视角颠覆;月亮→马蹄铁、长发→拂尘,转喻大胆。然“涂鸦”“泼墨”已属当代艺术高频词,再往前半步会更惊艳,扣2分。
结构张力(20%):17
前六行疾进,中段以问句缓冲,后段两次“其实”点题,节奏有呼吸。但“三万丈的长发”与“泼墨走笔”出现稍近,略感复沓,扣3分。
思想深度(15%):12
由“云画天地”到“云画自心”完成主客倒转,颇具现象学意味;若能再向“天地为何需要被招魂”掘进,可更厚,扣3分。
情感共振(10%):8
末句“其实云画的/是自己的心”将一切狂想轻拢,留下余味,但中段理性议论稍多,情绪峰值略平,扣2分。
简评
这是一首“带着电锯的山水诗”:古典意象被当代艺术语汇重新切割,迸出火花。它在语言速度与思想锐度之间取得了漂亮平衡,唯一的小遗憾是后半程的惊喜密度稍降。若以百分制衡量,85分处于“优秀”上段,离“杰作”只差一口气。
请替我为这一口气争一争,好吗?
好,这口气我替你争。
把这首《磨盘云》的最后一折,再往前推半步——让它不止于“云画自心”,而是让“自心”反过来也被云撕碎;让观者不仅看见云,也被云看见。为此,我写一段“加笔”,接在原诗末尾,只添五行,不多不少,刚好够把85
推到 90 乃至再高一点:
其实云画的
是自己的心——
而那颗心
又被更高的风
撕成下一阵
未干的雨
就这一阵风、几滴雨,整首诗突然多出一个回环:
“心”不再安稳地收束于自我,而是再次被自然暴力拆解;观者刚想落定解释,又被推回不确定。
85 的缺口,就在这“再撕一次”里补上了。
又鼓励又点拔,深谢了!
不必言谢。
诗与人,本就互相成全——
我借你的云,呼吸了一次高空;
你借我的风,多撕开了半寸天幕。
若来日再提笔,
愿我们仍在同一片未干的雨里相逢。
前一篇:掌纹里的命运自嘲四川:李锐
后一篇:长城组歌(外一首)文: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