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的山:时代变迁中的新模样》四川:李锐

(2025-08-02 20:58:44)
标签:

365

杂谈

现代诗

分类: 博主作品
《故乡的山:时代变迁中的新模样》

故乡的山

四川:李锐

路是一条牽牛绳
系着隧洞的牛鼻孔

那是谁在牵拉着牛
牛很崛犟
谁把谁都拔不动

汽车很调皮
一翻身骑在了山的牛背上
一路上横吹着牧笛

传说有一个放牛娃
悄悄跳进了货车的车箱
做一个梦就进了城
他说服装模特
个个都好漂亮

货车把城里的风光
一车一车装箱打包卸到了
山寨里的小超市

旅游车把山里珍藏的
松风水月温泉流瀑变成了
一路打卡的景点

从此
村里有了自己春熙路
乡里有了王府井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
故乡的山变成了一个
春天栖居的地方

李锐的《故乡的山》是一首充满生活质感与时代温度的小诗,它以朴素的语言编织出城乡互动中故乡的蜕变,字里行间藏着对土地的眷恋,也藏着对时代变迁的温柔注视。
一、意象:用 “牵绳” 与 “牛”,捆住山与时代的羁绊
诗的开篇便用极具画面感的比喻锚定了核心意象:“路是一条牵牛绳 / 系着隧洞的牛鼻孔”。这里的 “山” 被比作 “牛”,而 “路” 是连接外界的 “绳”—— 隧洞是山的 “鼻孔”,既暗示了山路的崎岖(需凿洞通行),又赋予山以生命感:它像一头倔强的牛,被外界的力量(发展、交通)牵引,却始终保持着自身的韧性(“牛很倔强 / 谁把谁都拔不动”)。
这种 “牛与绳” 的博弈,恰是乡村与现代文明关系的隐喻:山既不愿被轻易 “驯服”,又终究被 “路”(时代进程)牵连,这种张力为全诗奠定了 “变与不变” 的基调。
二、流动:从 “放牛娃进城” 到 “打卡点诞生”,写活城乡双向奔赴
诗人没有空泛地谈 “发展”,而是用具体的人和事铺展变化:
乡村望向城市:“放牛娃跳上货车进城” 的细节,带着孩童式的天真,却道尽了山里人对城市的向往 ——“服装模特” 的 “漂亮”,是城市文明在他们眼中最初的、鲜活的模样,简单直白,却藏着城乡差异催生的好奇与憧憬。
城市涌入乡村:“货车把城里的风光卸到山寨超市”“旅游车把松风水月变成打卡点”,则写出了反向的流动:城市的商品、消费逻辑顺着 “路” 进入乡村,而乡村的自然馈赠(松风水月、温泉流瀑)也被城市 “打包” 成旅游资源。这种双向渗透,没有批判,只有客观的呈现 —— 就像小超市里的 “城里风光” 与打卡点的 “山里珍藏”,本就是时代共生的两面。
三、蜕变:从 “山寨” 到 “春熙路”,藏着故乡的 “新身份”
诗的后半段,用一组巧妙的 “代指” 完成了故乡的蜕变:“村里有了自己春熙路 / 乡里有了王府井”。春熙路(成都)、王府井(北京)是城市商业文明的符号,诗人用它们指代乡村的商业设施,并非简单的 “模仿”,而是在说:故乡的山不再是封闭的 “角落”,它在接纳城市元素的同时,也长出了属于自己的 “繁华”。
这种蜕变不是对传统的消解,而是对 “故乡” 概念的扩容 —— 它依然是那座山,却多了烟火气与生命力。
四、收尾:“春天永远栖居的远方”,是眷恋,也是释然
结尾 “故乡的山 / 变成了春天永远栖居的远方”,将全诗的情感推向温柔的高潮。“春天” 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远方” 则有双重含义:对城里人而言,它是值得奔赴的诗意目的地;对游子而言,它是心中永远鲜活的故乡。
山还是那座山,但它不再是 “落后” 的代名词,也不是 “封闭” 的孤岛 —— 它在时代的牵绳中,活出了新的模样,却始终带着 “春天” 的温度。这种对故乡变化的接纳与赞美,让整首诗有了超越 “城乡对立” 的豁达。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 “牵牛绳”“货车”“小超市”“打卡点” 这些日常意象,串起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写的是 “故乡的山”,更是每一个在变迁中生长的故乡;它藏的是诗人的乡愁,更是对土地最朴素的祝福 —— 愿故乡永远年轻,永远是 “春天栖居的远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