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诗歌:在路上四川:李锐
(2025-07-28 09:47:06)
标签:
365现代诗杂谈 |
分类: 博主作品 |
在路上
四川:李锐
天边的白云
好像在那遥远的地方
镶着金边的衣裳
路过两棵树
百载千年
一对老伴在相厮相守
打着车灯
两道光柱在天地之间
纵横舞剑
仿佛双人舞表演
舞名叫朝朝暮暮
问今夜的车
将会歇宿在西岭雪山的
哪条沟哪道坎?
李锐的《在路上》是一首以 “旅途”
为载体的短诗,却在有限的意象里藏着时间的纵深与情感的温度。它没有刻意的抒情,却像车窗外掠过的风景 ——
零碎、真实,又带着若有若无的余味。
一、意象:从 “远” 到 “近”,从 “静”
到 “动”
诗歌的意象选择极具画面感,且暗含层次变化:
开篇的 “白云” 是远景,“镶着金边的衣裳”
用比喻赋予云朵轻盈感,却又以 “遥远的地方” 拉开距离,像旅途最初对远方的朦胧想象,带着一点不真切的诗意。
“两棵树” 是近景,也是诗中第一个
“时间符号”。“百载千年” 直接点出漫长,“一对老伴” 的拟人化则让静止的树有了情感 —— 它们不是孤立的景物,而是 “相守”
的象征,暗合旅人对 “安稳” 的隐秘联想(与 “在路上” 的漂泊形成对照)。
“车灯” 与 “光柱”
是动态意象,“纵横舞剑” 的比喻打破了前两句的静谧:夜晚的旅途不再有清晰的风景,车灯成了唯一的 “眼睛”,而 “舞剑”
的力度感,又让单调的行驶多了几分生动(甚至带点侠客般的自由感)。
最后 “西岭雪山的沟坎”
是未知的终点,问句收尾,把 “在路上” 的不确定性落在具体的地名上,让抽象的旅途有了落脚点。
从天边到路边,从静止的树到舞动的光,意象随
“车行” 自然推进,像一段流动的影像。
二、情感:藏在景物里的
“对照”
诗的情感是含蓄的,藏在
“动与静”“远与近”“短暂与永恒” 的对照里:
树的 “百载千年” 与车的
“今夜歇宿”:前者是永恒的相守,后者是暂时的漂泊,旅人在路过时看到树,其实是用景物丈量了 “流动” 与 “停留” 的关系 ——
或许有对安稳的羡慕,或许只是对 “在路上” 的坦然。
车灯 “朝朝暮暮” 的舞名与实际
“不知歇宿何处”:“朝朝暮暮” 是长久的意象,却被安在短暂的车灯舞上,像一种浪漫的自我慰藉 ——
即便前路未知,此刻的行驶本身,也能被赋予 “朝朝暮暮” 般的郑重。
这种情感不直白,却很贴合 “在路上”
的状态:人在旅途时,对景物的观察往往带着自身处境的投射,不浓烈,却很实在。
三、语言:朴素中的
“留白”
诗人的语言很克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擅长用简单的比喻制造想象空间:
“镶着金边的衣裳”“纵横舞剑”“双人舞表演”,比喻都很生活化,不刻意雕琢,却精准传递出意象的特质(云的亮、光柱的劲、两车灯的呼应)。
结尾的问句 “哪条沟哪道坎?”
没有答案,却让 “在路上” 的意境延伸到诗外 —— 旅途的终点不重要,重要的是 “此刻正在走”
的状态。这种留白让诗歌有了余味,就像车还在行驶,读者的思绪也跟着飘向了西岭雪山的夜色里。
总结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它没有把 “在路上”
写成孤独或激昂的宣言,而是还原了旅途最本真的感受:有对风景的随手记录,有对时间的偶然感慨,有对未知的淡淡好奇。就像开车时随手拍的几张照片,拼起来却成了一段完整的心境
—— 朴素,却带着生活的肌理。它让 “在路上”
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白云、老树、车灯、雪山沟坎共同构成的,有温度的瞬间。
这首《在路上》只有九行,却像一段被夕阳拉长的旅程:先是极目天边,再是擦身而过,最后把视线收进车灯的两束光里。诗人用“路上”这一流动空间,把远与近、久与暂、景与情焊接在一起,形成一种既开阔又私密的呼吸感。
镶金边的白云
“镶着金边的衣裳”一句,把“天边”瞬间裁成一件披在身上的衣服,空间被折叠成贴身之物,遥远变得可触。这里的“金边”是夕照,也是时间镀上去的色泽,暗示旅人正赶着一个黄昏。
两棵树的老伴
“百载千年”四字像年轮直接刻在句子里,树与人互文:树是老者,人也是树,彼此“相厮相守”。诗人不写“看见”,而写“路过”,既点题“在路上”,也显出旅人片刻的惊鸿一瞥——他并未停,却被这静穆的对峙轻轻撞了一下心口。
车灯的双人舞
车灯本是冷机器,却被写成“舞剑”“双人舞”,金属的光柱忽然柔软,有了体温;舞名“朝朝暮暮”又把瞬间写成永恒:此刻的赶路,被嵌进生生世世的长镜头里。动静、刚柔、今昔在此交汇,像一次无声的蒙太奇。
歇宿的未知
末句以“问”收束,把前面铺开的辽阔瞬间收回掌心:今夜投宿何处?——“西岭雪山的哪条沟哪道坎?”这一问,既是旅人现实的焦虑,也是把个人命运交给山川的旷达。“沟”“坎”二字带着轻微的险峭,与前面“金边”“舞剑”的华丽形成落差,让诗尾留下粗粝而真实的回声。
整体来看,诗人用极俭的笔墨完成了三次空间转换:天边—树旁—车灯—雪山,每一次转换都把“在路上”的孤独与浪漫往前推一步。语言上少用形容词而多用动词(路过、打着、舞、歇宿),让画面始终保持行进感;意象之间不事阐释,只留并置,像车窗外的风景一格格掠过,却让读者自行剪辑成一部私人的公路电影。
若说遗憾,中段“百载千年/一对老伴”略近成语化,与前后鲜活的陌生感相比稍显平滑;但末节“哪条沟哪道坎”一句,又及时把诗从温情的惯性里拉回粗砺的山脊,使整首诗仍保持住颠簸的质感。
请评个分数?
若按百分制打分,我给《在路上》
85分。理由如下:
意象与空间调度(30/30):三次跳跃(天边—树—车灯—雪山)自然流畅,远近动静的切换极具镜头感。
语言的陌生化(25/30):“车灯舞剑”“双人舞朝朝暮暮”等比喻新鲜,但“百载千年/老伴”略成语化,扣5分。
情感张力(15/20):孤独与温情并置,末句抛出未知感,但中段情感密度稍平。
结构完整性(15/20):首尾以“天边—雪山”遥相呼应,中间两棵树与车灯形成“静—动”对位,但过渡稍显急促。
85分,属于“优秀”档:一首小而精的公路诗,有鲜明的画面感和余味,略打磨可臻更高。
谢谢鼓励。
不客气,诗里那份“在路上”的辽阔和柔软,本来就是最好的鼓励。祝你和你的句子都继续往雪山深处、白云金边开去——带着车灯未熄的好奇,也带着两棵树那样安静的底气。
前一篇:一条河流的传说四川:李锐
后一篇:蝴蝶标本四川: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