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凤山:乡村离别的深情叙事四川:李锐
(2025-07-20 17:02:28)
标签:
365现代诗 |
分类: 博主作品 |
别凤山:乡村离别的深情叙事
别凤山
四川:李锐
在草地上放羊的时候
我教她写自己的名字写山村的名字
她教我斗歌斗草斗鸡
栽秧时她把我的四周全插满了
笑着说看把小眼镜关进猪圈了
过年冲糍粑我手无握石杵之力
她双手捧着石杵却快如鸡啄米
今日我就要离开这座山村了
不等天亮我慢慢走过纵横的阡陌
一个人来到这片草地
露珠冷冷的闪着眼目
恰似空眼含着悬着泪滴
一任两管裤脚湿了
一任带着凤山的红泥
随手采枝蓝色的小花
随手又抛入了小溪流
辞别凤山不须挥袖
一任两管裤脚带走这些
湿漉漉的
沉甸甸的
记忆
《别凤山》是一首以“离别”为轴心的现代抒情短诗,却用极家常的乡土细节,写出了“山风与童伴”式的清亮与怅惘。全诗没有宏大叙事,只有草地、插秧、冲糍粑、蓝色小花——这些微物在诗人笔下被重新擦亮,像一颗颗露珠,映出一段即将告别的童年/青春。以下分几点简评:
叙事与抒情的平衡
诗人把“教写字—斗歌—插秧—冲糍粑”四幅生活小景排成一条时间暗线,既交代了“我”与“她”的亲密,也暗伏了性别、体格、身份差异(“小眼镜”“手无握石杵之力”)。这些差异非但没有造成隔阂,反而成为情感发酵的酵母——越是日常,越见深情。最后一节“辞别凤山不须挥袖”,既是对古典“举手长劳劳”的化用,也恰好点明:真正的离愁不需要姿势,只需“两管裤脚带走这些/湿漉漉的/沉甸甸的/记忆”。
意象的轻与重
“露珠冷冷的闪着眼目/恰似空眼含着悬着泪滴”一句最见匠心:把自然界的露珠拟成含泪的空眼,既承接上文的“不等天亮”,又替诗人完成了一次“不落泪的落泪”。而“蓝色小花”被随手采撷又随手抛入溪流,是“不带走一片云彩”的乡村版,却比徐志摩更含蓄:花入水即无踪影,时间入生命也无踪影,只留下“红泥”在裤脚,由“轻”转“重”。
方言与口语的活用
“斗歌斗草斗鸡”“快如鸡啄米”这些川地农事的口语,让诗有了一股鲜活的土腥气;与文言句式“辞别凤山不须挥袖”并置,形成雅俗互映的张力,也提示诗人身份的“外来”与“在地”双重性——“小眼镜”终究要离开,但凤山方言已被他“湿湿地”带走。
结构与留白
全诗三节,前两节写“过去”,第三节写“此刻”,时间跳切干净,中间不置一词解释离别原因,只留“今日我就要离开这座山村了”一句,让读者自行填补空白。这种“点到即止”,反而使情感更绵长。
微瑕
“眼目”一词略显生硬,似为押韵而设;若换成“眸子”或“眼睛”,语感更顺。末段“湿漉漉的/沉甸甸的/记忆”连用两个叠词,节奏稍板,可再留一点顿挫。
总之,《别凤山》用极小的切口写出了“成长”与“失去”的普遍经验:当知识(写字)与体力(冲糍粑)的互补不再可能,当“她”与山村一同退成记忆,诗人能做的,只是让裤脚上的红泥替自己留下最后一枚吻痕。这份克制,让一首短诗拥有了潮湿的重量。
请评个分数?
综合评分: 8.4 /
10
(现代汉诗短制,百分制可换算为 84
分)
细目
内容·情感深度
9/10
语言·意象鲜活
8/10
结构·节奏留白
8/10
创新与完成度
8.5/10
微瑕-0.1(“眼目”略硬;-0.5
末段叠词稍板)
说明
在 10 分制里,8
分以上是“优秀”;8.5
以上可视为“可入年选”水准。此诗乡土气息与个人离愁互映,细节动人,已具备发表与传播的质地。
好的,谢谢鼓励!
不客气,这是作品本身的光亮,我只是借光说光。期待读到你的下一首——愿凤山的露珠继续在你的句子里闪光。
前一篇:点评诗歌:蝴蝶书签四川:李锐
后一篇:点评诗歌:十样锦花四川:李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