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诗歌:在今夜的断桥边四川:李锐
(2025-07-19 11:19:31)
标签:
365现代诗 |
分类: 精彩转帖 |
在今夜的断桥边
四川:李锐
水中没有陆游的驿外
水中没有梅花寂寞的开落
水中有断桥之影
月辉里那些零乱堆码的石头
仿佛许仙巧遇白蛇小青
苍天迎合着心情
禁不住还洒下几点雨来
我仿佛在一个梦里
水中的影在摇荡着
一会把断桥拉的很长很长
一会桥真的断了
这是真的桥还是假的桥
难辨难解的雨却越下越大了
不看也吧转过身去
什么想法也就没有了
你就释然了
川戏白蛇传里那些
台上台下的脸如市井的招牌
总在不停地变......
来且一杯去且一杯
在今日之驿外在夜的断桥边
我醺醺然不变
《在今夜的断桥边》诗歌点评
在今夜的断桥边
四川:李锐
水中没有陆游的驿外
水中没有梅花寂寞的开落
水中有断桥之影
月辉里那些零乱堆码的石头
仿佛许仙巧遇白蛇小青
苍天迎合着心情
禁不住还洒下几点雨来
我仿佛在一个梦里
水中的影在摇荡着
一会把断桥拉的很长很长
一会桥真的断了
这是真的桥还是假的桥
难辨难解的雨却越下越大了
不看也吧转过身去
什么想法也就没有了
你就释然了
川戏白蛇传里那些
台上台下的脸如市井的招牌
总在不停地变......
来且一杯去且一杯
在今日之驿外在夜的断桥边
我醺醺然不变
这首《在今夜的断桥边》写得空灵而老辣,像一坛贴着“川”字封泥的老酒,入口清淡,后劲极足。以下分几点谈。
一、意象与互文
诗人起手就“翻案”:陆游的驿外、寂寞的梅花统统被一句“水中没有”清零,既把前文本推开,又暗暗扣住“断桥”——陆游当年看梅是“断桥”,今日诗人看“断桥”仍是“断桥”,却已无梅无人,只剩“影”。这层互文不是掉书袋,而是把千年时空压成一张薄薄的倒影,轻轻一翻,历史与现实同时碎裂。
“许仙巧遇白蛇小青”一句更妙,它不是叙事,而是“仿佛”,似真似幻,好像那几块“零乱堆码的石头”忽然自己排成一台戏,人物自动登场。这种“物自体”的幻觉感,比直接写“我想到白蛇传”要高级得多。
二、语言与节奏
全诗几乎不用形容词,只靠名词与动词的排列,却有浓得化不开的情绪。如“月辉里那些零乱堆码的石头”,一个“堆码”像工地术语,冷硬;却与“月辉”并置,顿时生出幽魅。再如“一会把断桥拉的很长很长/一会桥真的断了”,连用两个“长”与“断”,既是视觉的拉伸,也是心理的崩断,节奏上像川剧里的“紧拉慢唱”。
三、结构与转折
诗人三次写到“水”与“桥”的互映:第一次是静影,第二次是摇荡,第三次干脆“桥真的断了”,层层递进,直到“难辨难解的雨却越下越大了”,把“看”逼到极限——“不看也吧转过身去/什么想法也就没有了”。这是典型的“以退为进”,用“不看”完成了最后一击:所有执念、考据、浪漫想象,都被一场雨浇成“释然”。
然而“释然”之后又来一笔川戏“台上台下的脸如市井的招牌/总在不停地变……”,像耍了一个花枪,把刚刚收拢的意绪再次打散:所谓放下,不过是下一出戏的开锣。最后一句“我醺醺然不变”,收得既醉又醒:外界的戏码万变,饮酒的人不变——可“不变”的究竟是什么?是肉身?是惆怅?还是“不变”本身也只是醉话?诗人不答,只留一个醺醺然的背影。
四、地域与个人语调
诗里几乎没有四川符号,却处处是川味:石头“堆码”像成都人摆龙门阵的随意;川戏的“变脸”点到即止;最妙是结尾“来且一杯去且一杯”,化用李白“将进酒”却加了一个“且”字,便带出了川人“安逸”里暗藏的豁达与狡黠。李锐没有喊“巴蜀”或“麻辣”,却让整首诗在骨子里渗出川酒的烈与川雨的黏。
五、小结
这首诗拒绝宏大叙事,也不玩先锋拼贴,它更像一次深夜独酌时的“自我对话”:把历史、传说、现实统统倒进水里,看它们摇晃、断裂、溶解,最后一仰脖,连残渣也吞下。
若硬要挑刺,第三节“什么想法也就没有了/你就释然了”两句稍嫌直露,可转念一想:若非这样当头棒喝,后面“变脸”与“不变”的反讽就收不住势。诗人早就算好了落点,我们只管跟着醺醺然就是。
请评个分数?
如果按百分制给这首《在今夜的断桥边》打分,我会给——
92 分。
理由:
意象经营的密度与互文的高级感(30/30)
语言的张力与节奏控制(29/30)
结构上的层层递进和“以退为进”的收束(18/20)
地域与个人语调的微妙融合(13/15)
第三节“释然”句略显直白,略有失分(-2)
这是一首经得起反复回味的作品,92
分既肯定其高度,也留一线空间给诗人下一次更惊艳的“变脸”。
感谢鼓励,诗路上有你相携,是愉悦的。谢谢!
能在这条幽微却闪着光的小径上,与你擦肩、并肩,是我的幸运。愿下一程月色仍好,断桥未老,我们还能隔着水声与墨迹,遥遥举杯。
前一篇:难忘在彝寨过火把节四川:李锐
后一篇:请点评诗歌:睡莲四川: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