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华罗庚先生《访苏三月记》有感(2)
(2011-07-06 06:21:52)
标签:
教育 |
读 华罗庚先生《访苏三月记》有感(2)
凉山民族中学熊昌进
1946年春,受苏联科学院和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之邀,华罗庚先生访苏。他对此次学术访问活动以日记形式进行了记载。华罗庚一生中多次到国外进行学术访问,记日记仅此一回。
因为库先生是教育部长,我就问了格鲁吉亚一般的教育状况……”。
“他接着问我联大(西南联大)数学系有多少学生。我告诉他共有三十余人。他大吃一惊,说:‘我们大学里,二千余学生中有六百多数学学生,为什么你们中国对数学这样不重视?’ 我反问他:‘你们这么多数学学生,将来毕业后,有些什么出路呢?’ 他回回答得很妙,说:
‘头脑受过数学训练的人,你担心他们会没有出路吗?’……”.
华罗庚苏联之行主要目标是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到格鲁吉亚是顺便之行。从教育部长对一个弱国数学家的热情态度和对数学的认识,可以看出数学在苏联的重要和地位,也说明苏联已尝到数学的甜头。
二次世界大战的刺激,使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空前发展。计算机发明,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搏弈论等相继创立并迅速发展,渗透到政治、军事、经济、企业经营、组织管理、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解决着核心问题。数学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在一次研讨会上晤见久已神交的维诺格拉陀夫,会上互相寒暄了几句之后,维氏邀请华罗庚作客。维诺格拉陀夫是华罗庚极为推崇的数学大师,他在日记中多处记录了他们的交往:“上午去科学家休息所,所离莫斯科约三十公里,位于森林旁,据云,至夏天,风景尤佳。所内设备,比之城里大旅馆,也毫不逊色。” 我们可以推断科学家休息所是一处休闲疗养的胜地。
3月31日日记中写道:“访维诺格拉陀夫于其家…一家有四间极其宽大的房子,仅他和他的姐姐居住。他留我在他家吃饭,从午后一点半直到五点半才把一顿饭吃完。” 看来这绝对不是一顿便餐。
关于维氏的收入华罗庚也有记载:他每月薪水二万二千卢布。”
粗略看看苏俄对数学的贡献:
罗巴切夫斯基,非欧几何创始者;
拓扑学泰斗阿亚历山大罗夫;
女数学家索菲娅、柯瓦列夫斯卡娅;
获得沃尔夫奖、菲尔兹奖(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两项数学顶级大奖的苏联人:
盖尔范德、
俄苏有着优秀的数学传统,数学家的数量和级别堪称世界数学大国。
都说二战中美国忙着收罗科学家,苏联忙着抢占领地的机器。不尽然。苏联邀请华罗庚就是例证,在日记中还有其它国家的科学家、艺术家也象他一样应邀访问。这也不是个别现象,3月23日的日记中写道:“我在列宁图书馆中所看到的美国科学方面的杂志,比在印度时所见到的还要新。我在美国发表的一篇文章,就在那里首先看到的,及至回国以后,尚未得到这篇文章发表出来的消息。” 由此一斑可见其对其它国家科学的重视,苏俄的强大也决非偶然。
看到苏联数学家忙于研究著述,力求数学应用,热心于培养青少年人才亲自搞讲座搞数学竟赛,写小册子,为传播普及数学不遗余力,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华罗庚心中很多感慨。3月22日日记中写道:
“我想到我们中国科学界的情形,中国有一般人,认为数学无用,也有些数学家,自己对数学研究得很好,但总觉得数学无用武之地,其实,是因为没有中间的这一道桥梁,把数学与应用连接起来。我几年前,就曾呼吁过,我们中国科学要进步,除去必须注意到理论研究之外,还需要注意理论与应用的配合,理论不和应用配合,则两相脱节,而欲求科学发达,实在是不可能的。”
华罗庚先生访苏更加强烈感受到数学科学的重要,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这是先见。
新中国成立,华罗庚率全家从美国回来,1956年倡导抓数学竟赛,后又在全国推广优先法、运筹学,开创了中国的应用数学。
科学家拉奥说:“一个国 家的科学水平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
美国教育界的文件《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中指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美国人需要为生存而思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他们需要数学式的思维。” MBA要考数学,微软、GOOgle招聘中也要考数学。高科技的本质是数学。
在5月4日的日记中写道:“晚赴大使馆宴会。……后来庆永兄告诉我,维诺格拉陀夫在席间和他谈到数学的重要,说:数学是科学之母,一个国家如果数学不发达,其他都谈不上了。”
武汉大学校长数学家齐民友在《数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最后写道:“一种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也是注定要衰落的。”
200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