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古镇“风花雪月”
| 分类: 散文随笔 |
周末晚上,我专程去泗泾古镇逛了逛夜景,特地为刚“开街”的沿河老街凑了凑热闹。
说实话,泗泾古镇相比起上海的朱家角、南翔、七宝等几个古镇来,似乎名气暂时要低调一些。但这里作为上海松江历史文脉荟萃之地,千年古镇孕育了文学家陶宗仪、报业巨子史量才、中国教育先驱马相伯;诞生了十锦细锣鼓、江南皮影戏;留下了福田净寺、安方塔;保存了江南水乡独有的烟雨长廊、明清建筑。尤其是近年通过全要素规划推动下塘历史风貌焕新、全场景融合推进文保建筑活化利用、全业态联动培育融合创新文旅品牌,使古镇经保护性开发建设后,大有“后来居上”的良好势头。
我去过上海及长三角周边的多个江南水乡古镇,通常都是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与各类商铺。然而,刚“开街”的泗泾古镇,却与传统古镇有些不同。在保护性开发建设过程中,泗泾古镇还原历史风韵、集聚文创业态,尽可能减少商业浸润。来这里的游客,恐怕是吃不到海棠糕臭豆腐了。但是,你可以碰一杯香茗或咖啡,慢慢穿过近千米的“烟雨长廊”,在文艺清雅中赏一场“风花雪月”。
说到“风花雪月”,这可是泗泾老街最有亮点的打卡地了。
“风”是由吴门琴派领衔打造的“松风听音”古琴文化艺术馆。这里原是蒋氏宅,经修缮焕然一新。
“花”是入驻丁氏宅的小林漫画“等一朵花开”阅读艺术空间。之前,泗泾镇邀请小林漫画作者林帝浣到访古镇。如今,古宅中展售小林漫画的原作手稿、相关书籍和衍生品。
“雪”坐落于管氏宅的“南村映雪”,也是松江最美书店之一。书店依托原有古宅修旧如旧,有青苔石阶、木质书架、雕花门窗、翠竹绿水。
“月”是位于程氏宅的“月栖华明”,是茶文化研究中心和乡音茶馆。“月栖华明”取自陶宗仪的诗句“风月沼萍云影淡,月栖径竹露华明”。
当然,仅仅捧红几个网红店,并非泗泾古镇建设的核心内容。“风”“花”“雪”“月”背后,泗泾古镇希望以“人文松江”为主线,串联起松江优质文化软硬件,用好千年古镇人文禀赋,构建传统地域特色与新锐潮流文化相融合的沉浸式场景。
据悉,泗泾元代始成集镇,绵延千年,素有“郡东十八镇,泗泾第一镇”之美誉。泗泾古镇是松江下塘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区,全域总用地面积共15.52公顷,2005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2014年被命名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17年5月,泗泾镇启动风貌区保护性开发建设。泗泾下塘风貌区有39处文保,已完成包括史量才故居、马相伯故居等在内的15处文保的修缮验收。另有17处文保已全面启动勘察设计,预计至2025年,风貌区文保修缮基本完成。
应该说,每座老宅都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修缮不只是修修补补,还要根据史料,尽可能还原它的样貌,恢复历史记忆。要原汁原味保存千年古镇的风貌,就先要将“江南水乡”品牌运用好。行河而船、跨河而桥、依河而街、因河而镇——在泗泾古镇历史发展脉络中,“水”是重要元素。如今,泗泾古镇依然保存了完整的街河格局和经典的水乡风貌,主街两侧多为砖木结构两层小楼,房屋进深直抵泗泾塘,户户相连,沿河贯通。沿河建有河埠头,航运上下货便利,临街和临河的底层门面均开设店铺或商行,最终形成“水、街、巷、塔、寺、廊、桥、院、坊”九大江南水乡景观。沿街已修缮完成对外开放的宅院,实现整体修旧如旧、细节修旧如新,引进入驻的项目也以文化为主,处处透露着文人雅风,游客可看可参与。
虽然目前暂时开放的老街样板段仅泗泾古镇牌楼至文化路300余米长度,但从那熙熙攘攘的场面足可看出其受人欢迎的程度。我足足逛了两个钟头,唯恐错过了首次体验“新发现”与“打卡点”,离开时多少还有些意犹未尽。
当然,泗泾古镇开发建设尚在紧锣密鼓的继续推进中,我想稍待时日,游客再次漫步古镇街头时,老街两边是青砖黛瓦的老宅子,脚下有踏着石板路发出的嗒嗒响声;坐在临河的窗前,可见横陈的拱桥,桥下轻舟来往;沿河民居烟雨长廊,水乡古镇独具风貌。泗水悠悠,古风巍巍。千年古镇,未来可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