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思成的文字感觉

(2013-01-16 10:58:37)
标签:

杂谈

 

 

梁思成的文字感觉是很好的,从他给人取的名字可以看出来。他的一对儿女,梁再冰,梁从诫,名字很有气质,而且含意上构成别致的对衬。名字里带有个人感情,再冰是纪念梁启超,从诫是纪念建筑师李诫,这些感情表达得从容不迫,独特,但又不奇崛。若论取名字的才华,梁思成超过了他父亲,梁启超给孩子取的名字是:思成、思顺、思永、思忠……,也不坏,但显然少了再冰从诫那份曲致蕴籍。

 

这对儿女取名字也可能有林徽因的份,但他们的一对美国朋友的名字,则明确是梁思成取的。费正清,费慰梅,是从音译中得来的名字,含义好,而且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味道,又符合他们各自的气质。比如正清如果是“政清”或“诤清”那都不对,慰梅如果改成“薇湄”、“苇眉”都是一些美丽的字,但味道就完全不同了,都不妥,哪怕就是“蔚梅”也不好,偏偏一定要“慰梅”二字,特别有一种又优雅又亲切,甚至还有一点适度的甜蜜。而且这个名字里面有温度,有家常布的温度,与费慰梅这个人的性情十分吻合,如果你看过她的文字的话。

 

费正清有段时间曾把中文名改成“范朋克”,原因是陆军情报局的费希尔也用了费这个姓。“范朋克”这个中文名,就像多数强译的名字一样带着金属性质的古怪。这不奇怪,确实多数的中文译名都是“范朋克”这个水平,都这么古怪,一看就知道是个外国名字。像“费正清”这样音义浑然天成、气象疏朗不凡的译名,不是谁都取得出来的。当然后来“范朋克”还是恢复成“费正清”了。

 

再说,姓费也比姓范好,费字里的骨头比范字里的多。范字温,偏胖。这些就是费正清这个外国人所不懂的。

 

所以说,梁思成对文字的感觉,一定是十分敏锐的。不敏感的人取不出这样的名字。同样,对文字不敏感的人,也不会热衷给人取名字。

 

营造学社在李庄时期招聘了一位学员叫罗哲文,他原来的名字叫罗自福。罗自福来的时候还小,才十几岁,常被捉弄,经常趴在地上打弹珠,别人就作打油诗取笑他“早打珠,晚打珠,日日打珠不读书”。还因为名字跟美国总统罗斯福相仿,大家就给他取个名号叫罗总统。罗自福很难为情。梁思成看着这个比儿子大不了多少的孩子,很怜爱,给他改了个名字叫罗哲文。从此罗自福走上了罗哲文的康庄大道。罗哲文这名字不出彩,普通但顺眼,大大方方,这样的名字好,有福气。

 

果然罗哲文很有出息,成为一代建筑大师,谁能有说跟改了名字没关系?要是他还叫罗自福,从器局上看,好像就更适合当商贩,也许会成为一个建筑师事务所的注册建筑师,但不可能成为建筑界的泰斗。这就是名字的风水。

 

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看到梁从诫说:母亲在测量、绘图和系统整理资料方面的基本功不如父亲,但在融汇材料方面却充满了灵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中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

 

也有不少评者说到这个意思,大意是梁思成比较理性,而文字的感性和文采则不如林徽因,我想,梁从诫提到的说法也许还有梁思成本人的谦虚成份,如果说论文经过林徽因的润色,书信总不可能也经林徽因的润色吧?梁思成不少信函都很好看,文字写得,就跟他取名字一样,灵。

 

在考察应县木塔路上,梁思成给林徽因的信中这样写:“……离县二十里已见塔,由夕阳返照中见其闪烁,一直看到它成了剪影,那就是我对于这塔的拜见礼。……”慢镜头式的语言。

 

他又写,“……回想在大同善化寺暮色里同向着塑像瞪目咋舌的情形,使我愉快得不愿忘记那一刹那人生稀有的、由审美本能所触发的锐感。尤其是同几个兴趣同样的人在同一时侯浸在那锐感里边……”

 

没有情怀的人,或者感性稍稍不足的人,都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梁思成给其他人的信件,当然也有很多好文字,似乎不必摘抄了,我只想说,与林徽因相比,梁思成有另一种味道的感性;他对文字的敏感度,也绝不亚于其妻。常常觉得,这是一个男人、尤其是一个研究古建筑的男人,动人的地方。

 

不过,我对梁思成的这份亲切感,会不会是因为,他的名字跟我的名字,正好谐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