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景德镇官窑与清宫瓷器 (资料择录)

(2011-04-22 11:58:25)
标签:

杂谈

3楼 发表于 2010-7-22 14:43 只看该作者
景德镇官窑与清宫瓷器  
  江西景德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瓷都。早在魏晋时期,其瓷器已很走俏,远销各地。唐宋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进入宫廷,倍受皇帝喜爱。明清两朝,是景德镇瓷业的黄金时期,朝廷在景德镇正式设立官窑,汇集全国最优秀的瓷匠,垄断优质的制瓷原料,烧造出巨量至精至美的御用瓷器,景德镇成为中国的制瓷中心。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着大量的清宫瓷器档案,历经数载整理编纂,大型专题档案汇编《清宫瓷器档案全集》即将影印出版。这些档案,全面真实地记录了清代皇家瓷器的生产和管理。在此,让我们透过珍贵的皇宫档案,从几个侧面看看历史上的景德镇官窑与清宫瓷器背后的隐秘。
  
景德镇为何能成为皇家的官窑
  官窑,是相对民窑而言的。民窑是为平民百姓烧制日常生活用瓷的窑厂。官窑则是指专门为宫廷制造御用瓷器的皇家御窑厂。
  还在北宋时期,原名昌南镇的瓷器得到宋真宗的赏识,宋真宗于是用他的年号“景德”二字来命名这个小镇。从此,景德镇瓷器便闻名遐迩了。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皇家指定的瓷器烧制厂,而且是这500年间唯一的御用瓷器定点窑址。
  景德镇的瓷器为何独得明清帝王的青睐?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景德镇“水土宜陶”,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制瓷条件。景德镇附近高岭村出产的土,洁白细腻,是最优质的瓷土,是烧制瓷器的理想原料。景德镇的东北部属于黄山余脉,林木茂盛,为烧瓷提供了充足的燃料。流经景德镇的昌江,既可淘洗瓷土,也为瓷器外运提供了水路便利。
  除了大自然上这些天赐的制瓷便利外,还有一点就是到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瓷匠的大本营。千百年来,北方战乱一直较为频繁,北方窑工一批又一批地南迁景德镇,使这里成为制瓷业能工巧匠的聚集地。
  天时、地利、人和。几个方面因素的综合,明清两朝的皇宫最终看中景德镇,把这里选定为专门制造御用瓷器的官窑。


异彩纷呈的清宫瓷
  明代景德镇官窑的设定,是从洪武皇帝朱元璋时开始的。在明代,景德镇官窑习惯上都是冠以皇帝的年号,如洪武窑、永乐窑、宣德窑等等。
  清代的景德镇官窑,在顺治十一年(1654年)正式设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皇帝的直接过问扶植下,经过几任督窑官的苦心经营,景德镇官窑达到空前的鼎盛与繁荣。
  康熙是非常注意学习和吸收中原文化的,他和他的后妃们放下了满族人的粗瓷大碗,喜爱上了细腻考究的官窑瓷器。康熙时的青花瓷,不仅料色青翠艳丽,釉质莹彻透亮,而且展现的画面极富层次。康熙五彩瓷,色彩瑰丽丰富,画工都很考究精妙。康熙时期,外国传教士不断进入宫廷供职,法国传教士带来的珐琅画,深深地吸引了康熙。于是,心态开放的康熙决定将珐琅技术尝试用到瓷器上,终于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成功烧造出珐琅瓷。此后,景德镇官窑又将珐琅技术逐渐运用到五彩瓷中,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粉彩瓷。
  雍正时,景德镇官窑烧制珐琅瓷、粉彩瓷的技艺日臻成熟,而且色泽粉润,装饰秀逸,显得特别柔丽高雅。雍正时期,首创以青花料在坯体上勾勒纹样,成瓷后再进行釉上粉彩装饰,使粉彩瓷更别具一番清俊华丽之美。
  乾隆是个好大喜功爱摆阔的皇帝,景德镇官窑为满足乾隆时期宫廷的特殊需要,在烧瓷制作上也大大提升了一步。这一时期的粉彩瓷,纹样极为细腻,色彩至为华艳。各式各样的镂雕瓷,是乾隆时期的一大特色,除镂空透雕的香熏、花篮、灯罩外,更有双层透雕的转心瓶、转颈瓶等等,其结构之严密,构思之奇妙,令人叹为观止。乾隆时期还流行仿生瓷,比如仿照动物、植物、瓜果的瓷器,以及仿竹木、仿珊瑚的瓷器,无不惟妙惟肖,几乎到了乱真的地步。
  晚清六朝,景德镇官窑逐渐下滑。比较起来说,光绪时的瓷器在清朝后期算是最为精良的。
  景德镇官窑每年运到京师的瓷器都是成千上万件的,这么多的瓷器,当然并不是皇帝一个人享用。宫中簿册记载,这些瓷器有的直接搬进御膳房、御茶房,有的分配到紫禁城的各个宫殿陈设摆放,还有大量的是向西苑三海、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这些皇家宫苑以及太庙、陵寝等地分派的,更有不少是皇帝拿来赏赐给皇子皇孙以及文武百官的。清朝皇帝还经常把瓷器作为外交礼品送给各国,比如康熙给法国路易十四国王、乾隆给英国乔治国王、慈禧太后给美国使臣和日本皇后的礼品中,都有大量珍贵的瓷器。
  
皇帝亲自改画样
  烧制瓷器总是要有样子的,御用瓷器是最为讲究的,自然对式样的要求也最高。景德镇官窑烧造瓷器,其式样有这样三个来源:一是大部分由承办皇宫御用器物的内务府造办处出样。这些瓷样,都是根据皇帝的旨意,由宫廷画师绘制的,通常叫画样,也叫官样。康熙时的宫廷画师刘源就曾为御窑厂设计过不少的画稿。还有的做成了形象逼真的木样、漆样。景德镇官窑接到宫里送来的图样,便严格依照式样进行烧制。二是有时内务府直接将清宫旧藏瓷器发往景德镇,叫官窑仿照已有的成品式样来烧造。三是景德镇的瓷匠有时别出心裁,设计出新的花色品种进呈皇帝。
  清朝皇帝对景德镇官窑瓷器十分重视,常常直接指导和修改瓷器画样,在雍正、乾隆时的宫廷生活档案中,这样的事是经常见到的。这里,我们透过几个例子,来看看雍正对瓷器画样的要求是何等的细致乃至苛刻。
  其一,雍正十年(1732年)五月二十四日传旨:“藤萝花,再画珐琅器皿时,不必画此花样。”看来,雍正不太喜欢藤萝花,他指令再制珐琅瓷时,不要画这种花了。
  其二,雍正十年(1732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传旨:“青山水茶园、酒园俱好,再画些。”这里,雍正对瓷器上的茶园、酒园很欣赏,要求在瓷器上再画一些这样的画。
  其三,雍正十三年(1735年)正月初十日传旨:“此瓶上龙身画的罢了,但龙须太短,足下花纹与蕉叶亦画的糊涂,嗣后再往清楚里画。”这件档案反映出雍正对瓷瓶上的龙身子还是满意的,但认为龙须太短了,龙足下的花纹和芭蕉叶也比较模糊,谕令以后再烧制这样的瓷瓶要一一修改。
有皇帝如此细腻的指导和近乎苛刻的挑剔,景德镇官窑怎能不出传世精品?

杰出的督窑官——唐英
  清代从康熙朝开始,朝廷采取直接委派督窑官的方式,来管理景德镇官窑的瓷务。督窑官是一个俗称,所谓的督窑官,实际是由内务府派出的管理九江关务的官员来兼管景德镇窑务。督窑官都是由皇帝亲自点名任命的,比较著名的督窑官,有康熙朝的藏应选、郎廷极,雍正朝的年希尧,还有跨越雍正和乾隆两朝的唐英。当然,督窑官中也有不少不得善终的,比如舒善的贪污受惩,德纯的自杀身亡,福英的入狱坐牢。
  在景德镇官窑,主持窑务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成绩最卓著的,要算是唐英了。唐英是汉军正白旗人。雍正六年(1728年),47岁的唐英出任景德镇督窑官,从这以后,直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辞世,唐英主持景德镇官窑事务长达28年。唐英的后半生,基本是在官窑上度过的。唐英对督窑官这一差事,不像其他官吏,只是代表宫廷,向窑户工匠征索器瓷,而是把整个身心投入到烧瓷事业中去。史料记载,刚到景德镇时,唐英还是个瓷器外行,可是在他上任后,谢绝宾客,聚精会神探研烧瓷技术,“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也就是说,唐英作为一个堂堂的朝廷命官,与烧瓷匠们同吃同住整整3年。由此,唐英完全掌握了瓷业生产的物料和火候,由一个官吏转变成为卓有成就的烧瓷专家。在唐英主持官窑期间,景德镇制瓷成就达到古代历史上最好的水平,不论是胎质釉面、器皿品种,还是工艺手法、彩绘装饰,毫不过分地说,都是登峰造极的。
  唐英是个精通业务的督窑官,他不仅对制瓷工艺十分娴熟,而且还注重经验理论的总结。在唐英的主持下,制定了《烧造瓷器则例章程》,弥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烧造工艺的不足。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亲自撰写了《陶务叙略》和《陶成纪事》,总结了烧造陶瓷的具体办法、花色品种和费用支出,对当时景德镇仿古创新的57种釉彩品种作了全面梳理。乾隆八年(1743年),唐英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编纂《陶冶图说》,这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官窑制瓷图册,也是我国有关陶瓷工艺的第一部系统的著作,唐英本人撰写文字说明,宫廷画师孙祜、丁观鹏等绘制图画,从“采石制泥”“淘炼泥土”,到“束草装桶”“祀神守愿”,对瓷器的生产工序作了全面形象的记载。唐英的制瓷著述流传到欧美各国,成为陶瓷工艺史和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不朽著作,就是在今天也仍然具有相当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官窑:一年烧造有多少?每年花银知多少?
  景德镇官窑每年要为皇上烧造多少件瓷器?督窑官唐英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曾奏报说:每年秋冬两季向皇宫上交瓷器总共600余桶,其中盘、碗、碟等圆形瓷器17000件左右,瓶、坛、尊等雕琢瓷器2000余件。当然,这些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上好瓷器。
  乾隆六年(1741年),景德镇官窑的统计数字显示,这年共烧过瓷器胚胎42700多件。到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时期,由于战乱,一年才烧造几百件。同治七年(1868年),景德镇官窑为同治皇帝大婚烧制瓷器120桶,计7294件。
  谈到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烧造,我们不得不说,它的开销账目是十分清晰的。从现今保存下来的档案看,自乾隆年间到宣统二年(1910年),基本上每年都有景德镇官窑各种清册进呈内务府,所涉及的银两数目极为详细,大到本年烧造瓷器所用的银数,小到捆扎瓷器稻草的花费,每笔开销都是记载详尽,奏销账目中若差分毫,都要由督窑官赔补。
  景德镇官窑一年烧造瓷器要花多少银子?清宫档案记载,在康乾盛世,按常规每年烧瓷用银的定额是1万两,一般不能超过这个额度。比如,雍正十三年(1735年),景德镇官窑用银8000两;乾隆六年(1741年),用银9880两。
  晚清慈禧太后控制朝政时期,虽是内忧外患,国库空虚,但慈禧为了个人的享受和挥霍,却是大把大把地向景德镇的窑坑扔银子。档案记载,慈禧50大寿时,烧制瓷器花费银子是15000两;到她60大寿庆典时,烧制瓷器所花费的银子数目是惊人的121100两;光绪三十年(1904年),慈禧70大寿时,烧制瓷器又耗费银子38500两。正是慈禧太后穷奢极欲的需求和不计成本的资金投入,使长期不景气的官窑又稍有恢复。

官窑瓷器的损坏赔补和次品处理
  在景德镇官窑有句流传久远的话:“器成七十二”。就是说,一件好的瓷器,必须经过72道工序才可完成,这充分反映了官窑瓷器行业内部分工的细密。
  然而,在瓷器的烧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总是要有损坏的,那么损坏多少是正常范围内允许的?乾隆十二年(1747),管理内务府的庄亲王允禄有个奏折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按以往定例,烧造的瓷器损坏三成以上的,要由督窑官赔补,三成以下的属正常损坏,不追究责任。像乾隆六年(1741年),共烧过瓷器胚胎42700多件,损坏6800多件,大约占了一成半,督窑官唐英可不承担赔补。不过,庄亲王允禄认为,损坏三成不赔补这个规定太宽了,经他奏请,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改为瓷器烧造损坏两成以上就要赔补了。
  以往曾有一种说法,官窑烧造出来的次等瓷器都砸碎销毁了。实际情况怎样呢?明代中期以前确实是这样,官窑稍差些的瓷器皇帝不想用,别人也不能用,都砸碎销毁了,所以,人们后来在景德镇的窑址附近能发现埋有成堆的明代官窑瓷片。但从明朝中期之后,官窑烧造出来的次等瓷器就不砸了,而是进行变卖。
  档案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窑官唐英在向皇宫上交19000余件上等瓷器的同时,还有7万多件落选的稍差一点的次等瓷器,也一起送往京师,“以备赏用”。乾隆时期管理内务府的庄亲王允禄曾有奏折说,官窑的次色瓷器虽说有些瑕疵,但在民间也算是上好的美器,因此按惯例都是变价处理的。乾隆六年(1741年)以前,景德镇官窑的次等瓷器都要送到北京,或是皇帝用来赏赐,或是由内务府的瓷库变卖处理。在乾隆朝,有一次处理康熙时的次等瓷器,一次就是十几万件。由于把几百桶的瓷器运到北京还要花一大笔包装费、运输费,乾隆六年(1741年)以后,次等瓷器就在景德镇当地直接变卖处理了。但不管在哪里变卖,这笔钱都要揣入皇帝的腰包,交到内务府的银库里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