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实录
(2018-05-29 22:54:08)
标签:
教育 |
分类: 《社戏》学习资源包 |
课前渲染:
课前播放绍兴社戏的投影图片文字,循环播放,配上一段江南社戏的乐曲。(设计目的:引领学生感受江南社戏的内容,为下面的文化之旅做好铺垫)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将和你们共同进行一次文化之旅,作为本次行程的导游,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请看:这是一座戏台,在江南这种建筑几乎处处可见,但惟有这座水乡戏台与众不同,它因中国一代文豪鲁迅的一部作品《社戏》而闻名。
二、交流作者鲁迅及作品《社戏》情况
鲁迅是谁?我们学习过的课文《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他是写的,请同学们简单讲述一下你所知道的鲁迅。【突出以下内容: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和许多农民亲近。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采用回忆的形式,取材于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文中的“我”看成就是鲁迅本人。
这座水乡戏台上,到底上演了一出怎样的社戏呢? 鲁迅又生发了怎样的感时情怀呢?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弥漫着书香的小说《社戏》。
出示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1、读出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悟出作者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2、理解文章主题与所选材料、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三、读课文 知内容
1、昨天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首先了解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社戏》的主要内容吗?
生:讲了去祖母家消夏与小朋友一起捉虾、看途中景色和偷豆的故事。
生:讲了去祖母家与小朋友一起看社戏的故事。
师:大家觉得这两位同学的哪个说法更合适?是不是捉虾、看途中景色和偷豆的故事都因社戏而起。
教师提示:同学们,要知道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 一旦养成就会终生受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遍数越多、收获越多。
2、文章描写了一件看社戏的故事,你觉得文中的社戏好看吗?
生:不好看。
下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能证明这出戏不好看的句子或词语。
过渡: 既然这出戏如此不好看,文章的结尾是怎样写的?——请大家齐读。
作者真正难忘的是什么?
生:与乡间小朋友相处的经过。
生:途中的美丽的景色。
生:难忘偷豆的故事。
这几位同学的发言可以归纳为三个“好”:人好、事好、景好。
四、赏与评(完成目标二“品出美”)
这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它就像一个小小的人物画廊,你最喜欢哪个?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示之以法: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有108 将,每人都有一个绰(chuò)号,如:宋江号称“及时雨”,林冲号称“豹子头”,李逵号称“黑旋风”等等,大家知道根据什么起的这些绰号吗?这跟人物的身份、相貌、性格、职业等都有关系,请你也来给《社戏》中的人物起个绰号,并在文中标划出相应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你起这个绰号的原因。
要求:每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把你们小组为《社戏》中的人物,如“双喜、六一公公、阿发”起的最有创意的绰号板书到黑板上,我们将进行评比,选出三位“智多星”。
方法指导: 同学们,可以说,小说塑造人物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行动和语言等描写,为我们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
五、品与析(完成目标一“读出味”)
师过渡:通过刚才同学们对人物的赏评,我们看到平桥村人的热情、纯朴和善良。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是什么水土孕育着平桥村如此纯朴、善良的人呢?
出示投影:
下面,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景物描写的段落,读出景物之美,景中之美。
方法指导:歌德说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看纸面文字,一只眼看文字背后。
一生读。
师:大家想一想,这位同学读的句子应该用怎样的情感读?
生:舒缓、优美的调子。
好,请你用这样的情感再给大家朗读一遍。
师配乐范读。
一女生请求到前台去读。
师:老师佩服这位女生主动站出来读书的勇气,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学习她的勇敢。
过渡:同学们现在知道那夜的戏为什么“好看”了吧?其实真正好看的是看戏之人,看戏之景,看戏之事。(回扣板书) 让我们再次品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深情。
社戏的结尾不知勾起了多少读者的深思和遐想,它就像用纤细的手指,搅动人/心灵深处的积淀,引起人强烈的共鸣,让人联想到逝去的童年和曾经的美好。
六、辨与思(完成目标三“悟出情”)
曾经有人说:像鲁迅《社戏》这样温馨而柔情的文章,应该收在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其实原版的文章《社戏》前面,还写了作者在北京两次看戏的故事,昨天我们下发了预习材料,如果我们将《社戏》还原,除了表达对故乡纯朴民风和优美景色的怀念,作者还想表达什么思想,同学们仔细思考,我想你一定有新的发现。
合作出智慧,请同学们做简要交流。
生:表达他对现实的不满。
生:表达他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留恋之情。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其实这里还有鲁迅对精神理想的追求,鲁迅一直向往一种自由、自在的本真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鲁迅人到中年写下了这篇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说《社戏》,也是《社戏》被收在充满战斗气息的小说集《呐喊》中的原因,它赋予了《社戏》应(yìn)有的呐喊之意,他在为污浊的现实生活呐喊,他在为悲哀、寂寞的心灵呐喊。
课堂留白:接下来的三分钟,请学生把思维沉静下来,把思想沉淀下来,整理本节课的收获,注意包括情感和知识两个层面。
七、结束语:
同学们,走进社戏,我们看到了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走出社戏,引起我们不绝的心灵/回想本次文化之旅/即将结束,不知道你看过这个戏台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感受?
戏台两侧的这幅对联/或许能代表我们此时共同的感受:
千米画卷又社戏,
万般风骨存呐喊。
八、课外拓展:
谢谢各位参与本次文化之旅,课下请大家自行浏览《朝花夕拾》和《呐喊》两部作品带来的无限风光。
写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