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家的养生之道,各有其妙!

标签:
杂谈 |

儒释道三家的养生之道,各有其妙!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养生,历代都有论述养生的著作,作者通常是超凡脱俗的仙家、修炼有素的道人、博学仁心的太医、心意淡泊的文士等,其内容往往涵盖了人体、经络、四时、五行、阴阳、天地、起居饮食、导引修炼、心性德行等,实为博大深奥。
01.
儒家的养生之道【仁者寿】
养生之道,在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中都有论及。儒家的养生之道,孔子首先提出“仁者寿”,【中庸】也论大德“必得其寿”。指出养生与道德修养有关。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解释“仁者寿”,谓:“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说明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者之所以长寿,皆因不贪求外物,心境平和而保持中正,撷取天下美好的东西来保养身体,所以能内气充沛且和调......
儒家讲:“存心养性”,“养性”不仅有助养生,更有助治国平天下。“养性”要诀是“诚”,【中庸】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所谓”诚“,是要能做到恭敬无欺,这种修养,让精神不会驰乱,对身心都有好处。
02.
释家的养生之道【平常心】
释家的养生之道,在”平常心“三个字。而平常心是对生命透彻的体悟。世事沧桑如梦,所以释家教人,一方面对生命尽心呵护,另一方面又要悉心体验,对人宽容平和,随方就圆,自能长寿康宁,好德善终。如释家常说人生胜境平常心:”宠辱不惊,得失不计,默雷止谤,化毁为缘。”
释家讲究慈善为本,修行者大都性格温和,心情平静,此乃佛家养心养生的一大重要内容,亦是高僧长寿的原因之一。出家人看破红尘,淡泊名利,在行为情绪上平淡温和,心胸豁达,处事宽容。按照现代人的观念讲,没有对名利过多的贪欲,不刻意去追求金钱地位名誉等,也不过分在意得失成败,生活保持平淡自然,与人相处得融洽。
03.
道家的养生之道【道法自然】
道家的养生之道,在“道法自然”。【庄子.养生之篇】论养生之主是精神,提示养神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使天人合一。庄子指出人生在世,须”安时处顺“,视生死一如,才不会被哀乐之情困扰。【庄子.达生篇】强调养神,要”达生“才能畅达生命,不重财富名位和权势,让形体健全,精神充足,与自然为一。
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依据”道法自然“的思想,中医定下了养生的生活起居和饮食原则,在养生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而日常生活,则要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仅指生活要有规律,生活也要有节制。南北朝的医学家陶弘景在其【养性延命录】中指出:“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着,必久寿也。”他是将一切生活节制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
在养生的过程中,道家既注重形体养护,更重视精神心理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事实上,心与身的关系深为密切,老子说:"少私寡欲“意指使精神意志处于安静、乐观和没有过分欲望的状态。汉代华佗弟子吴普在其【太上老君养生诀】中便将老子的”少私寡欲“进一步发挥:”善养生者,要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物,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嫉。
04.
主动节制欲望是达到清静养生的途径。养生是长期行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贵在坚持。只要明理实践,就能循序渐进,达致健康,长寿有望......
前一篇:余生最好的状态:极简!
后一篇:人品,是最好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