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翻拍经典已经成为一种势头,说好了是回忆杀,表达电影人的一种情怀。说的不好就是遭遇了剧本荒,会讲故事的人少了,所以只能重复“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有座山——”小编不否认经典有经典的号召力,但是翻拍的不够味道,观众是不会买账的。甭管是谁该把你推下神坛就把你推下神坛。
在这波翻拍经典导演中,也没少了吴宇森大导演。这不,周五档吴宇森的《追捕》,小编没猜错第一波走进电影院果然是爸爸妈妈们,因为杜丘(高仓健)、真由美(中野良子)马背上那场戏太精彩了,如果小编没猜错的话“马背上的浪漫”就是那个时候开启的。更重要那时高仓健和中野良子还是爸爸妈妈们心中第一波的“男神”和“女神”,而那句“你看,多么蓝的天啊,走过去,你会融化在这蓝天里……”经典台词也成了无数爸爸妈妈们的回忆杀。
其实吴宇森的《追捕》是可以实现爸爸妈妈跟孩子一起走进电影院的电影,而且《追捕》首日还真夺了冠军,可惜这个“冠军”停留的时间太短,第二天就乖乖让出了“冠军”的宝座。虽然现在的票房略好于同日上映的《嘉年华》、《引爆者》和《推理笔记》可是累计票房7454.33万元和实时票房88.46万元,对于吴宇森这位大导演来说真的不咋地。更尴尬的是票房不高,口碑还扑街,豆瓣从首日评分仅5.5分,跌至4.8分。这与40年前旧版《追捕》豆瓣上给出的8.2分,差距简直是太大了。

这次,小编没有与给低分影评人抬杠,因为我也觉得这个分给的挺实在。看完电影怎么也不能客观把张涵予与高仓健;戚薇与中野良子拿来做比较,不是张涵予不够努力,也不是戚薇不够认真。而是吴宇森导演没好准时下电影市场的脉搏,《追捕》与《赤壁》《太平轮》一样,都离中国影迷的生活现实较远,尽管片中有中国人面孔,然而杜丘身上并没烟火气,只有乱枪打不死的主角“光环”,与影迷没什么亲近感。虽然小编很敬佩吴宇森用电影艺术手段表现了历史大事件,但是只凭个人喜好表达一种情怀,显然没考虑到当下影市主力是90后、00后这最现实的一面,看来在大数据时代凭个人喜好拍电影很冒险也不会成功。
应该说,吴宇森的《追捕》延续了老版的硬汉审美,但是人设张涵予的杜丘拿腔拿调实在让观众感到些许不适,而将福山雅治饰演的矢村聪的戏份和作用做了大大升级强化,福山雅治更似一个伟光正的化身,客观冷静,坚持伸张正义倒十分抢眼。张涵予给人留下影响只有永远打不死的“我是主角”。我们很多爸爸妈妈们还记得,在40年前,《追捕》这部电影在国内一经上映,就创造了万人空巷的现象。满大街都在说“多蓝的天呀,.....你倒是跳呀!”其实我们观众都知道,重拍其实比拍一个新剧本更具有挑战性,因为在比较中鉴别往往后者都会惨败。


虽说,情怀是一个人一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情怀,本来是一个与人文精神、理想主义搭配出现的词语,可近年来,“情怀”被植入了太多的商业气息。从《英雄本色》重映,到《追捕》被翻拍,贩卖情怀成了电影营销的法宝,只要贴上它,压箱底的胶片也能变成真金白银。
讲真,情怀追求好了就是文艺,是美好,追求不好就会惹来一身骂名。吴宇森的《追捕》所遭遇的就是这样窘况,尽管吴宇森在重拍《追捕》过程中很好的演绎了情怀,但是对于90后00后的年轻人来说这部《追捕》也只是一部新的枪战类电影,一部暴力美学和美式幽默结合的电影年轻人更容易接受,而对同样有情怀的爸爸妈妈们根本找不到40年的那种感觉。就连小编看完《追捕》都觉得张涵予不像杜丘,更像《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和《湄公河行动》缉毒警察高刚。让小编怀疑自己刚看过电影是《追捕》吗?!(随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