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长江中下游多地水患无不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人们无不关注灾区人民的冷暖与安危,无不关注人民军队的神勇与神威。然而网上关于“泥水馒头”帖子比洪水来的更猛烈,人们开始质疑后勤保障,开始怀疑让战士这样充饥,如何保证他们冲到抢险第一线,与洪峰与时间赛跑?
“泥水馒头”这组新闻照片是媒体拍摄和发布的,其本意是想告诉人们我们,在救灾抢险第一线的解放军战士的艰难与辛苦,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不料却引来了网友对军队后勤保障不力的质疑。接着就是官方“紧急”辟谣,称:是当地提供的“便饭”,而非军队专业后勤保障渠道提供的“军需品”。但是我们发现官方的声音并没有对“泥水馒头”的传播有效的压制。因为图片据实地反映了,救灾抢险一线的瞬间景象。所以才叫官方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
其实战士们吃得上吃不上可口饭菜,这同军队后勤保障体系是否强大之间并非准确的对应关系。它会受抗灾现场情况的很大影响,还会与部队救灾时的装备动员水平有关。我们知道灾情发生后,灾区的民众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一支穿绿军装军队出现,因为他们的出现,就意味着生命的希望,在人们心里烙印着人民军队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因事态紧急,或因条件有限只能啃一个“泥水馒头”充饥是常有的事,没有身处险境,身临其境是无法想象他们是多么的“可爱”。
应该说,媒体的报道没有错,只是忽略了互联网的当下,任何一件新闻事件都会让网民脑洞大开,他们的想象力,超乎我们的想象,所以在“泥水馒头”问题上只顾煽情是不够的,不能在“为什么这样”上偷懒,不然就会误导民众。也许过去不会,现在一定会。其原因在于。
一是,对军队的后勤保障宣传力度不够,误以为流动餐车流动食堂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它受制于现场环境。
二是,对险情就是命令,人民安危就是我们的使命解读不够,当镜头对准了“泥水馒头”人们疑惑用“泥水馒头”招待我们最可爱的人,让他们在最危险的时刻有所担当。
三是,新闻报道有失偏颇,而视点的错位导致了“正能量”的泥水馒头背了黑锅。
可以肯定的说“泥水馒头”的确误导了我们,但是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泥水馒头”来路清楚,不属于“谣言”范畴,因此面对质疑我们是否更应该理解网民的心态,更应理性的面对质疑,也不该上纲上线横加指责,官方要做的不是纠缠于“泥水馒头”是否属于“三无”产品,而是应该把民众视角集中到抗灾抢险第一线,看看哪里的军民是如何与天斗的大无畏真实展现!(随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