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是“三八”妇女节,于是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再度引起关注。为什么学习成绩越好、学历水平越高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却遭受更严重的性别歧视?已婚已育真的能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吗?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又该怎么破?
我们注意到每年在“三八”妇女节前都要讨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这已经成为各大媒体的规定动作。近年来,尤其女研究生的就业问题较为突出,比如不少女大学生在求职时遭遇过“性别歧视”,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也是部分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
据报道,当前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就业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并不愿意招女生,如某些岗位在招聘时限定“只招男生”或者“男生优先”,用人单位的解释往往是,这些岗位需要经常加班、出差、应酬,工作压力很大,男生更适合。
而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被排斥的另一大因素就是生育问题。虽然根据法律规定,女性享有带薪产假、哺乳假和生育保险,这对企业来讲是硬成本。而女性的产期和哺乳期也确实会给企业运转带来一定影响,因此企业很多时候会倾向于招聘男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有媒体分析,在现实压力下,有学生发现在简历中注明“已婚已育”的女生就业成功率更高。与此相对应的是,高校内的“研究生妈妈”越来越多,据报道,有院系出十几个女生在校期间生子的情况。此前,广州大学播音系三年级女学生梁宝怡本科在读时已生育二胎的新闻就引发社会关注。
那么“已育”是就业优势吗?近一段时间,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全面二孩”政策的正式实施。不久前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删除了“公民晚婚晚育,可以获得延长婚假、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这一条款。这就意味着下一代中国人没有“晚婚晚育假”,也没有“独生子女奖励”了。然而,这一政策的改变,让时下不少女大学生发生感叹,生一孩女性就业压力大,现在鼓励生二孩,女性岂不更难就业?加上晚婚晚育假的取消,时下不少女大学生都认为,是否应该在大学期间就完成结婚生子计划。
虽然女大学生在校生子目前并不普遍,但越来越多的学生感慨:后悔没在学校生了孩子,这样就能在已婚已育的情况下找工作,打拼事业,不会让生育成为自己就业的门槛。虽然有的求职者生孩子暂时还没纳入近两年的计划,但是面试时,招聘单位还是会不厌其烦地问“有没有男朋友,男朋友干嘛的,什么时候打算要孩子”?更有甚者的是,有招聘单位直接说,“你这年龄女生就想办法结婚生子吧!我觉得某些行业本科生比我们更容易就业,女研究生的年龄的确是个问题,有很多企业我连简历都过不了。”
近日,有记者走访多所高校和招聘会,就女大学生生育与就业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不少人对在校生育并不赞同“已经完成生育固然有好处,但我会担心她是否因生育影响了学业。”或许单纯从找工作角度来讲,已婚已育对促进女大学生就业有一定帮助,但是“二胎”政策下可能继续面临生育问题,所以,是否在校生育还是要根据自身职业规划以及实际需求来确定。
此外,包括北京在内的高校学生公费医疗并不包含生育保险,这意味着在校生子面临的经济压力将会很大。这听起来已经很糟糕了,但这不是最糟糕的,有不少女大学生从求职场回来就愁眉不展感叹“做女人好难那!”因为他们都不约而同的遭遇到了“别说二孩就连一孩也不希望你生,他们基本上是不考虑女性的。”过去一个娃,在校生育为以后的求职带来便利,可是二孩政策这一优势就不大了,现在就有人开始琢磨怎么才能生双胞胎,最好在校就完成着这一不可能每个人都可完成的任务。
尽管如此,还是不少人不赞成女大学生在校生育,因为它不单单是影响学习,也许有利于今后就业。可是在校学习期间,生活、工作都会出现不稳定因素,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如果再去结婚、生孩子,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经济压力、夫妻关系的稳定、双方家庭伦理问题等等。
然而,目前对于很多应届女大学生尤其是女研究生来说,毕业即将面临就业、结婚生子的压力,尤其是在全面二孩正式实施的当下,生育对于女性就业相应地也会带来影响,女毕业生应该何去何从,这真的只是个人问题和个人选择吗?
女性生育和就业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靠个人努力,还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支持,避免企业招聘时性别歧视,制定相应措施和办法鼓励用人单位雇佣女性。同时政府还应考虑设立有公共财政支持的育儿机构,为女性生育二孩免除后顾之忧。因此女大学生在校生子已经不是个人考虑结婚和生育的问题的。而是全社会必须从健康发展的角度认真思考的社会问题!(随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