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发布《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近八成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此次调查针对人群为国内40岁以下青年,每个城市1000份样本。结果显示,
25至35岁的青年压力最大。虽然被逼婚有点烦,但一到过节放假,小伙伴们还是迫不及待地要回家。(2016年1月25日中新网)
如果关注新闻的朋友,一定会关注临近过年必要的话题,就一定关注“回家过年”和“节日婚姻”这很像春晚必须有语言类节目一样,不然这个春节就“不好玩了”,但是当我们阅读完,英国媒体报道的“中国离婚率世界第一”;读完农村多地彩礼几十万结婚难,基本上就处于半“醉”状态,然后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再送上一份报告,告诉你“全国被逼婚率70%以上”这时你可以“大醉”了。因为不用太大的外力你就拧吧了,但是离婚率毕竟有离婚事实作支撑,结婚难也有女方开出的彩礼清单为凭,那么70%的逼婚率又是怎么来的?抽样+问卷+路边采访,在通过百分比换算就有了这结果。为了有说服力再坠上一两段“故事”被逼婚披着一身“虎皮”就粉墨登场了,信不信由不得你。
不过我们还是读到了有用的信息,遇到父母逼婚可以报警,谁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警察叔叔一来就是管用,这里就有河北一女子被母亲逼婚,无奈之下报了警,在民警的劝说下,母亲才作罢。警方这次出警迅速并大获全胜,只是没太多的人信以为真。可是有些事总有不少人凑热闹,或许是受到“反弟弟妹妹联盟”的启示,新浪微博也有个“反逼婚联萌”甚至发起众筹,想在地铁车厢等公共区域展示一个月的“中国首例反逼婚广告”
。文章还批注:可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想要做一只自由自在的“单身汪”, 难度系数还真不小。
难怪有网友调侃,中国各地父母都是“逼婚达人” 有心人还不嫌麻烦列举了有代表性的逼婚“壮举”:
四川的父母喜欢全家齐上阵,发动亲朋围攻战术;
上海的父母擅长言语唠叨,就像唐僧念经一样;
广西的父母则是实干派,强行做主为子女安排相亲;
江苏的父母呢,逼婚频率平均每年超过10次,全国最执着。
我们惊喜的发现,“北上广”第一次没被装进同一个筐里。
我们知道,一项缺乏科学依据和缺乏严谨态度的调查报告,往往会传递出错误的价值导向,因为一旦引入“父母逼婚率”的话题,我们就自然不自然的联想到父母与子女在生活经历、受教育水平、价值观念上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事实真的如此?要说现在的适龄年轻人的父母都是接受过教育的,即使不是全部受过高等教育,大部分也都有高中文化程度,这一代人不是老古董,也不腐朽,她们很懂得与时俱进,接受新派思想一点都不必年轻人差,可偏有人要把两代人割裂,行成对立的双方,如果一句“孩子,年纪不小了,要考虑考虑自己的事情了,”也算“逼婚”那么孩子在父母面前还有的聊吗?
啥叫“逼婚”?现在热播中《少帅》给了我们答案,文章(张学良)宋佳(凤至)所遭遇到的才叫逼婚,老子(张作霖)的强势根本让两个年轻人无力抗争,于是张学良就到处留情,而凤至没有爱却要无怨无悔担起这个家,这段感情经过一番演义,启发当下年轻人却是,我为什么移情别恋?我为什么成为怨妇?原因就是“被逼婚”所致。因为在受访人群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也因为被逼婚而导致感情不和婚姻破裂这样的理由再好不过了。
“逼婚”的现象有没有?有!但是实在没有必要将“父母逼婚率”
夸大其词,故意把一部分人的婚姻焦虑放大为普遍性的社会焦虑。父母给子女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子女也应主动向父母分享自己的爱与痛,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想法,是破解“被逼婚”的最有效办法。事实上其形势也在向好的一面发展,现在这个时候发布一个70%的被逼婚,还让不让游子回家过年?在我看来“被逼婚”不是拿来骗人,就是拿来唬人的!(随意)
|